新浪首页新浪校园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正文
琴瑟相合--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刘继南

http://y.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 11:48 新浪校园

  刘继南浓重的乡音,是我始料未及的。这顿挫听得久了,便凭生出一种踏实感。

  坐到她面前,我带着疑问:40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减去懵懂的童年,再减去求学的年少,余下的该是一生的追求吧。

  1965年,刘继南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19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除了“文革”期间因为学校停办到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淮阳“五七”干校3年,她一直在这儿工作,对中国传媒大学的熟悉鲜有人能及,这也缘自一个人与一所学校相互凝望的漫长岁月。

  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与中国传媒进步鱼水交融,这也给了这所学校某种特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从“名嘴”到“名记”,再到“名导”,耳熟能详的名字俨然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不管你富足还是贫穷,也无论你高坐云端还是流尘入世。对于一所大学而言,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但也带来了我初闻“综合性也是广播学院的追求”时的不解。刘继南解释道,学校以信息传播为特色,也要多科协调,综合发展,综合性可以让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得以实现,也可以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让我想起酝酿“北广之花”时刘继南的坚守,她倾向于蝴蝶兰,这是一种香韵清新、花期久长的“君子”之花。

  刘继南的女儿是一位职业媒体人,这给母女间的交流增加了业务探讨的内容,也让刘继南认识到年轻人甘于吃苦的另一面。她说,女儿工作起来很能吃苦。在我看来,这是年轻一代媒体人的朝气。

  有一段时间,我在电台做客座主持人,直播节目早7点开始,这在北方的冬季是天还没放亮的时候。每次上节目,父亲先我起来准备早饭,吃好后看着我出门,而走出直播室时,正是新的一天开始。这段日子艰苦却也很满足,直到现在,我还常和那时的搭档国伟兄聊起。换种方式表达,我怀念说话的那段日子。

  我也听到不少同样的声音:广播没落了。我想,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周期。但确实,二十年来电视的崛起与迅猛扩张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的流向中便可窥一斑。对于那些情结浓重的“老广播”而言,这不是快意的事儿,但对于现代人的信息采集和休闲生活,认知和娱乐方式的多元是挡也挡不住的。不是吗?互联网兴起之初,我们不是也没法触摸到今天的热度吗?

  李清川:刘校长,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传媒大学工作的?

  刘继南:1965年大学毕业之后来的,当时的名称是北京广播学院。

  李清川:您原来的专业是国际政治学?

  刘继南:对,在北京大学读的国际政治。

  李清川:我看了有关您的资料,您在学校的很多岗位都工作过。

  刘继南:我当过教员,后来做教学单位的负责人,还在机关做过宣传、组织、人事工作。从干校回来后,我就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的领导班子,在很多岗位都工作过,1983年做党委副书记,后来兼任副院长,1990年做党委书记,1993年兼院长,1997年专任院长一直到现在。

  李清川:您去干校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刘继南:我是北京广播学院撤销后的1969年11月下去的,1972年6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抽调我回京,同年11月底我校教职员全回来了,学院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于1973年3月正式复办。干校在河南,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都是自力更生。我们一共种了三块地,分别有600亩、700亩和1300亩,插秧、种黄豆、种蔬菜、种瓜果,还养鸡、养鸭,自己还挖了一个鱼塘,我们也养鱼。

  李清川:您觉得这种生活苦吗?

  刘继南:夏天的时候清晨4点多就要起床下地,7 点多回来吃早饭,之后再接着干活到7点左右。干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晚上开会,夜间轮流站岗。当时我还带着4岁的小儿子,还有一些家务活要干。那时年轻,觉得还可以。

  李清川:听说您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概念,其实我不是很理解,您必须要这样吗?

  刘继南: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做教员也好,做领导也好,我一直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这和我的个性也有关系。

  李清川:那您有时间去关心您的孩子吗?

  刘继南:忙是忙,但我没忽略对孩子的教育。我的儿子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了,现在加拿大读博士后,女儿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一家人都很忙,但家务事都还很有条理。

  李清川:像您这样的女校长数量很少,您觉得女性做校长有什么优势?

  刘继南: 我个人认为,女校长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以女性特有的品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善解人意、刚柔相济、细致周到、耐心热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校风格。女校长做事情也许更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认准了,就要一走到底。女校长做事情可能更加追求完美和精致,理想化色彩更浓一些。女校长可能更容易在一个学校建立宽容、宽松的人际关系。再就是女校长可能更专一、更投入。我本人跟教育感情深厚,干了一辈子教育。我在中国传媒大学39年了,从教课写书的教授到当书记、做院长,从两条长辫到两鬓斑白,可以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长在心里了,我的事业在中国传媒大学,人生价值在中国传媒大学,我的青春、向往、追求都和中国传媒大学难解难分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明天,就是我的光荣与梦想。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