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正文
对话杨福家院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难与不难(2)

http://y.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4:27 新浪校园

  难之一:缺乏大师生存环境

  主持人:提起诺贝尔奖,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在设法引进大师,都在想方法建设学校的人才高地,效果如何?

  杨福家:人才的引进是任何高校都必需做的,但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样很重要。以色列今年有两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他们以前也有科学家获奖,但不是本土的。美国一个科研小组对此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以色列本土科学家获奖是不是偶然的。于是他们仔细研究以色列的整体科研水平。我的一个朋友也参加了这个研究,他建议查一下免疫学这一个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学科的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在以色列,研究免疫学的科学家几乎都在威茨曼大学! 这个大学里这一学科所有的13个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是国内的“chair professor”。因此,他们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而且,即便是未来几年再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奖也不奇怪。

  至于人才引进,各学校都在行动,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些学校是在作秀,它们从国外引进的人才在国内也不难找到。在这方面,应该向北大和清华学习,北大引进了田刚教授,清华引进了姚期智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教授!

  熊丙奇:其实对于一个教授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很容易了解的。有的学校之所以能把一些并不优秀的人才高薪聘过来,反映出学校用人制度的弊端,某个人可以一个人说了算,而且可以不为最终的用人效果负责。还有就是没有发挥教授会的作用,校长、院长如果有最终的决策权,但事先经过教授会遴选的候选人名单,应该可以保证应聘者的基本素质。有的高校打着全球招聘的旗号,要么早就把人定好了,要么根本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去宣传,去发动知名人士推荐,最终应聘者很少。

  主持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教师队伍很重要,国内高校教师队伍的问题是什么?

  杨福家:一流大学里的一流教授是一个品牌,要具有一流教授的品质。举个例子,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回国到清华大学给一年级学生上课,可以说他对上这门基础课, 真是极端认真。前不久杨教授一些亲戚都来到了中国,一起到九寨沟旅游,周日晚上他说什么也要赶回北京,因为第二天早上有他的课。上午连上三个半小时的课,下午接着给学生答疑。现在我们建了不少大学城,在有些大学城里,一下课几乎只有学生,没有老师,老师全回市区了,怎样给学生熏陶、教诲呀?

  熊丙奇:有人说这是大学在唱“空城计”。我觉得大学教学近年来的状况不容乐观,在一些研究型大学,教师热衷于科研,对教学比较冷淡。最近教育部规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要成为一项基本制度。可我认为,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心上课的老师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是处于劣势的。只要科研成就突出,一个教师不认真上课,他可以以很快的速度晋升教授,即便学生对他的评价并不好,也不会影响他的发展前景。对大学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该服务于学校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实际,两者不能偏颇。

  主持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

  杨福家: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本科阶段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能从这么大的范围内招来那么优秀的学生,连外国大学也十分羡慕。但研究生质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熊丙奇:有一句话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

  主持人:为什么如此?有什么办法解决?

  杨福家:研究生必须在一流的研究氛围中才能得到成长。没有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一流的学生,也成就不了一流大学。我在海南中国科学学术年会上讲到,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之所以称为一流,除了有大师外,最重要的是有一批从世界范围挑来的、风华正茂、思想敏锐的优秀博士生。他们在充满好奇与激情、充分发挥民主的欢乐集体中,沉醉于科学前沿的难题林海中,日夜奋斗。人类社会很多重要研究成果都是在科学家们年轻时获得的,比如说2004年物理诺贝尔奖为美国三位科学家所得: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的葛洛斯、加州理工学院普利泽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威塞克。获奖的依据是197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其中一篇由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授(相当于我国讲师)的32岁的葛洛斯和他的博士生、22岁的威塞克所写,另一篇为当时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生的24岁的普利泽所写。至今获得诺贝尔奖者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是英国的小布拉格,在1915年获奖时仅25岁,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熊丙奇:我国大学现在普遍缺乏学术气氛,对研究生的要求也普遍不高。不少研究生反映很难见到导师,导师见不着,谈何对学生提出高的要求?中国有句古话,叫“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虽然我们的导师可能有千般理由,说自己忙于科研,说忙于“服务社会”,可是,既然知道自己如此之忙,为何还要不停地招收学生,然后却把学生晾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呢?这令人深思。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们师者的职业道德观念,已经严重退化,他们根本没有把自己应该承担的对学生对社会的责任,真正当一回事,如果他们稍微有一点职业道德感,就会因为自己忙而不轻易揽下自己干不了的活,就会哪怕再忙,也会把指导学生的事放在重要位置。二是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制度,纵容了这种行为,以招收学生多少来配置资源、考核工作量的方式,让导师们形成“学生多多益善”的观点;连续几年不招收学生将取消导师资格的做法,也引导导师无论有无研究课题,有无带教精力,均毫无顾忌地招收学生;另外,由于导师一般不负责研究生培养的任何成本,所以,导师在选择研究生,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并没有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

  杨福家:研究生的生活待遇是一大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怎样选择老师,怎样对待老师。这不但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也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授、副教授、讲师在学术上应该是平等的、独立的,谁也不领导谁。

  主持人:可我们目前的状态是讲师、副教授,甚至教授,要在一个教授领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杨福家:是的。在美国,讲师不是终身职务,但只要他向国家有关部门,像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健康研究院等单位申请到研究基金,他就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就可招博士生、博士后,无博导这一称呼。教授是永久职位,但是如果申请不到研究基金,那么就难以生存,恐怕也不好意思再呆下去了。讲师升副教授,就面临着与全世界各地希望得到这一副教授的人们的竞争。成为名校的研究生也好,讲师也好,副教授、教授也好,都面临同样的竞争。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力所在。世界上一流大学的教授都是世界上同一领域内公认的杰出专家,副教授则是本国国内在这一领域公认的佼佼者。

  熊丙奇:教师有等级高低之分,其实也是封建等级制的遗害。我们一定要打破由头衔来判定学术能力的方式,要对事不对人。杨教授说到不应该有博导这一称呼,实际上,很多教授很看重这个头衔。而且,这已经成为一种“保卫头衔”的力量,由于拥有这些头衔的人,都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他们很容易阻止针对头衔的改革,一旦不按头衔办事了,他的利益就将受到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他们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他们是学校的“办学骨干”,学校谁能得罪得起他们?所以,真要改变这个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勇气,而且,我们这些“博导”们,所作所为必须从事业角度出发,要有学术良心。

  杨福家:记得在会上发完言后,杨振宁先生十分激动,他主动向大会主席要求发言,他说现在的博士生制度是不对的,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讲师不能带博士生,全世界除了中国都不是这样。杨振宁先生说,其实,现在由年轻讲师带博士,效果肯定比他自己来带要好,因为年轻教师在第一线,思维也很活跃。冲锋陷阵的人不能带研究生,这是错误的。说到这里,还有一则笑话。1981年,国家授予了首批博士生导师头衔,我当时在光明日报写了一篇小文章,说任何教授都可以成为博士生导师。这篇文章还引来不少冷嘲热讽,说“他自己评不上,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其实,我早就评上了。

  主持人:听说这两年杨先生多次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博导名单中撤掉?

  杨福家:是的。我目前国外活动比较多,没有精力确保博士生的质量,又不在第一线,还带博士就是误人子弟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特别看点:
·大学有问题系列访谈
·10位女生情感口述
·论坛百个爆笑签名
·2004校园心理关键词
·恋爱中,请勿打扰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989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