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成长》正文
无所谓:差序时代的集体叹息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15:09 《成长》

  “差序”,喻类别、序列,是中国社会关系和当下社会结构的写真。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差序格局说”,作为认识中国国情的概念和范畴,他形容社会关系就像把一块石头投入水面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处在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与波纹所及产生联系。在这个转型社会中,社会分层出现了“固化”趋势,层间差别及“门槛”增高,出现“差序”特征,人们于人生进阶的途中,向上流动受阻,常常处于“抗争无力”的状态下,于是,发出“无所谓”的集体叹息——

  在“奇妙的新世界”打拚自我

  作者:魏宏岭

  25年前,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文章在《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发表,一场有关“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大讨论旋即展开,四面来鸿似雪片,6万多人介入其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表层话语,直现了走向改革年代的青年人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精神对撞。

  25年过去了,“八九点钟的太阳”群体换成了“计划生育”后初长成的“跨世纪”一代。“潘晓后的人们”在盛世的五彩光环下,足套“耐克”,肩挎随时可以联通世界的笔记本电脑,耳边响着悦耳的手机铃声,手拎M记刚出炉的汉堡和加冰的可乐,勿忙地在片瓦寸砖都不属于自己的林立高楼中穿行,渐渐地没入人群。大家的背包里装着那本叫作“文凭”的红本子,也揣带着生活与精神的负荷,一路向前,去为自己活泼的生命寻一个暂时的栖息地。因为“单位制”已经解体了,大学生不再是国家的“准干部”,在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那些曾可以预先进入“国家编制计划”里的指标、工资、宿舍、医保等等等等都随着一声“不包分配”而成了历史。

  中国的科举制度,发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自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科举,是选用官员的手段,也是实现社会低层精英向上流动的管道,虽然数量不多,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读书以求“发迹变泰,改换门庭,光宗耀祖,报效国家”,其理念深入人心,为达目的家人不怜变卖薄田,学子不惜悬梁刺股。今天呢?今天,867万“后来人”杀奔考场,以争夺那扩得不能再扩的230万个“本科生”中的一份“人生进阶准指标”。一旦成功,其中的大部分家庭的经济脉管就将被划出或深或浅,甚至“放命”的口子。于此同时,这些学子的师兄师姐们,在2004年有近78万无法就业,在2005年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给出的“确保就业计划”是73%,即不低于过年,把“失业预算系数”和今年的毕业生总数338万相乘所得是91.26万。有毕业生从人才市场出来后一无所获,感叹自己“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在哪”。而就在25年前,“潘晓们”议论人生后的结论是:虽然生活中有许多垃圾场,但青年人不能像苍蝇一样活着!

  “人往高处走”,人心向上。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当理想像一只壁球室里的小球,被一次次狠命地击向现实魔墙时,那无奈的蹦跳恰恰是自身无力感的虚饰。青春被围堵,一声声的“无所谓”捎带出的正是一次次尝试超越被掌控的生命安排的呐喊。累了,心酸了,不能让眼泪去昭示失败。忍着,拚着,希望一觉醒来能有一个艳阳天。青年,应该是时代的脊梁,肩负着未来,可经历了求学,做好了实现自我准备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漠然的社会,继而在茫然中,望着一叠各式的证书让自己在酸楚的自嘲式的微笑中陷入更深的迷茫。“无所谓”?我们真的“无所谓”?!

  英国作家赫胥黎在1932年写过一本名为《奇妙的新世界》的小说,在那个幻景社会里,“每个人都属于别的另一个人”。“新世界”的人按5类分工等级在试管里生产出来,死前送入鲜花丛中的临终医院,死时乐声悠扬绝无痛苦,死后再按化学成分予以回收。“新世界”的人们活着时没有烦恼,也没有争执,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爱情,快乐是由萨克斯吹奏出的销魂曲和特殊装置中产生的类似性高潮般的酥麻感来实现的。“新世界”的秩序靠一系列的洗脑训戒和催眠教育来维持,如果有烦恼,服下叫作索玛的“快乐药片”就会令一切郁闷直飞九霄之外。“新世界”超然稳定,不过,它只是虚构的杜绝个人自由的乌托邦!我们活在21世纪的现实里,这不是一个“穷尽安排”的社会,我们的自由我们的生活,需要打拚,虽然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可谁又能总是对一切都“无所谓”!

  正当我们准备这个策划的时候,中国股市沪指跌破了千点,有报道说,那一刻北京某个交易所内的股民竟起立鼓掌。据说,8年前,股指首次超越千点大关的时候,股民们也激动地鼓起了掌。两次起立鼓掌,心情却大不一样。一位股民表示“反正无所谓了,算是看到了,也给了自己一个交代”——在“无所谓”的心态下给自己一个交代,起码也是一个交代。您听到那掌声了吗?您从那掌声里听出了什么?

  俗话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命,才是最精贵的。”可是,我们却有同伴,在自杀前无法找出更多活着的理由以说服自己留在这个世上;苦苦向学,夜夜温书,毕业后面对的是“本科500博士1400”的月薪“身价”;打工、同居、互联网,都是新东西;六级、考研、GRE,全是为生活;有人组织宣誓不当“二奶”,有人在BBS上出售“初夜”;你刚唱罢“自由主义”,他便玩开“爱国叫骂”……

  反正“无所谓”了?我们真的就这样一直“无所谓”?“无所谓”是一种姿态,一种心情,一种托词,还是一种终极的活法?

  我们不想设计揭伤玩疤的恶作剧,我们只想和您一起来关照那被“无所谓”的硬痕包裹着的正饱受创痛的心灵,我们想揭开那些限制人“有所谓”的制度因素和文化负载。我们没有“快乐药片”,只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并想通过真实与真诚,唤起一种回应,一种能抗拒“无所谓”的能给自己“一些交代”的精神回应。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你,我,他,我们大家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饭!

  直面时代,关注心灵,不愿永远都对一切“无所谓”——这,就是我们策划的动机。

《成长》杂志独家授权新浪转载此文,未经允许,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