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2004年在清华大学的最后一课(3)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22:46 时代人物周报 |
示范作用 其实,给本科新生上课的目的并不仅限于此。 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主任聂华桐回忆说,1997年,杨振宁回国筹办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的时候,就主动提出过要给本科学生上课,可是当时杨振宁和他太太两人的身体一直都不怎么好,1998年前后一共经历了4次手术。 1997年,杨振宁做了搭桥手术以后,身体状况好转,连以前心律不齐的毛病也好了,但夫人杜致礼却不幸在一次手术中神经系统受到了影响,一度疼痛严重。由于要在美国照顾太太,杨振宁回国的次数一年比一年少,要是给本科生教学,时间上肯定不太允许。直到去年12月,杨振宁正式定居清华之后,朱邦芬才重提旧事。 “朱老师一开始是来找我的,可是我跟他说,我一年要回美国好几次,时间上把不准,第二呢,也没杨先生效果大。”聂华桐建议朱邦芬说,还是找杨振宁来教更为合适。 今年上半年,当朱邦芬把这一请求告诉杨振宁时,他二话不说就接受了。一是了却了他几年前的一个心愿,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本人曾在美国教过两次大一物理,他很想把美国教大一物理的经验和在中国教大一物理的经验来做一个比较。 “年纪大一点的教授来教本科生在国外来讲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家会形成一种传统,到了那个年纪就会主动去承担一点教学的任务。杨先生自己也说过,到了六十岁就不应该再带研究生了。这么做不仅对学生好,因为老教授经验丰富,有什么问题看得比较全面;对年轻人也有好处,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发展研究。”聂华桐说。 研究工作做不下来,在学校留不下来就会被淘汰。而国内却恰恰相反,“任何一个年轻人科研做的好一点,就让他做官去了。有潜力能够做一流工作的年轻人都被糟蹋了。” 聂华桐也坦言,杨先生这么做在高校教师里面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要改变某些人的现行利益是很困难的,效果不会很明显,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营造这样一个风气和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