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青春校园 > 正文
外语计算机成大学教育重中之重 大学语文边缘化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0:49 中国青年报

  必修变选修 课时学分普遍萎缩

  今年30多岁的文学女博士雨辉自从来到北京某理工类高校担任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后一直很失落。3年来,她见证了本校“大学语文”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后发生变化的全过程。

  “去年以前‘大学语文’还是必修课,最多的时候,我上过207个人的大课,去年9月份,‘大学语文’突然变成选修课,老师去上课,发现班里只有两个学生!我带的课算是最不错的了,但也不过13名学生!”

  北大中文系留校任教的文学博士江辉用“普遍萎缩”这个词来形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在北大,只有两个系———生命科学系和化学系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来要求,大多数院系只把“大学语文”列为选修课。整个课时减少了一半,由4个学分减少到了两个学分。他说,曾经教过一个只有9名学生的班,原因是学生如果来选修“大学语文”就与其他专业课冲突了,所以只好放弃。

  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到2003年以后,“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门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在雨辉工作的这所理工大学,去年改为选修课后,“大学语文”课就变为只有30个学时、1个学分了。

  “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后,学生们更喜欢上人文学院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如文学欣赏、诗词阅读赏析,要么就是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等,学生们被大量分流到这样的课程中,造成了艺术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与“大学语文”争课的局面。

  “有一次我开古典诗词课时,就在上课教室的对面、只有一个走廊之隔的另一间教室里,正在上‘人际交流课’,学生人满为患,不得不分成两个教室,连走廊上都是人。可在我的课堂上却只有寥寥的10来个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讲台下的学生这样分析,‘人际关系’的学分好拿,上课很轻松,还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语文课就显得脱离实际,还特别累。”

  在雨辉看来,理工院校的学生语文素质的缺乏是最让人头疼的。有一次上课提问:“什么是好的诗歌作品?”学生的回答竟然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下的回答模式。学生还带有中学语文的惯性思维模式,甚至“大学语文”就被人称为“高四语文”。

  于是,每年考试时总会出现许多让雨辉感到不可思议的事:学生不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是理解基础上的素质提高,如果没有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仅有点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但很多学生还是会要求老师考前划定考试范围。但即使如此,考试结果还是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比如考《逍遥游》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作,学生连“道家”这样简单的知识积累都没有,让很多类似这样的送分题丢分。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