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 10:17 中国青年报

  王琳清 丁寿康(夫妇) 1954届农学系

  【再回首】

  我们是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能上天,能入地

  【大时代】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2005年9月13日,74岁的王琳清小心地展开一张发黄的报纸,1950年8月27日的《光明日报》上,华北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新生的名字刊登了整整一个版。“这就是我!”老人指着第三排北京农业大学录取榜让记者看。那一届农大总共招了106人,包括王后来的丈夫丁寿康。

  王琳清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联考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是与共和国发展同步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能上天,能入地。”老人说起那一辈人很是自豪,他们中很多都去基层生活过。

  开学不到一个月,这些天之骄子就被“发配”到卢沟桥农场进行为期一年的农耕学习。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米丘林是青年热捧的偶像,很多城里的孩子受其影响热情飞扬地要献身农业,但是对他们来说,对农村的认识“只是几个红红的

苹果”。

  新大学生很快熟悉了生产的各个环节,跟农场的工人也打得火热。“农耕学习一个关键的作用是培养了我们为农业服务的心。”丁寿康说。

  毕业服从国家统一分配。首届大学生们境界很高,自觉提出口号:“到祖国最困难的地方去”。同学中很多被分配到基层研究所或农场,王琳清说,“我们下去时带着对工农的感情”,一辈子无怨无悔。

  王琳清前天还接到老同学俞炳骧的电话。俞被分配到新疆伊犁干了一辈子,被当地人称为“伊犁的蔡旭”(蔡旭,我国小麦育种的开拓者———记者注)。俞向王琳清求助,看看王有没有办法帮着研究防治新疆冬小麦的“雪腐病”。

  1968年毛泽东“12·22”指示发表以后,上山下乡的浪潮很快席卷全国,丁寿康也未能例外———去了大寨下面的一个镇。他帮助农民建立实验田,推广新的优良品种和育苗技术,让原来单产只有300斤的地长出了1000斤粮食。但由于“左”的影响,他和同事没有更大的可发挥的空间。

本报从即日起开展“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中青在线(www.cyol.net)、新浪网(www.sina.com.cn)同步推出专题。欢迎各界人士特别是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和有志于去基层的大学生就这一话题发表见解、感受。电子邮箱:tebie@cyd.net.cn。传真:010—64098214。来信请寄: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综合新闻部,邮编:100702。稿件请注明“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

我来说两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