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中国大学到底有什么问题正文
著名画家陈丹青作客新浪谈高等教育问题(实录)

http://y.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 22:09 新浪校园

  3月23日,《中国青年报》刊出了陈丹青辞职报道(中国青年报:教授自白 我不想在清华呆下去了),此后一个多月来,这一辞职事件引发各界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专题:名教授清华辞职 研究生招生制度出了什么问题)

  5月12日下午15:00--16:30,陈丹青作客新浪,与《大学有问题》作者熊丙奇先生就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对话,以下为聊天实录。

  熊丙奇: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著名画家陈丹青今天来到我们新浪聊天室,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中,我们将一起交流对高等教育问题的看法。首先请陈丹青先生向各位问好。

  陈丹青:大家好。

  熊丙奇:最近陈丹青先生成为一个焦点人物,原因在于他的辞职事件,从3月被媒体报道之后,到现在已经有2个月的时间。请陈先生谈一下这期间的感受。

  陈丹青:这件事变成新闻。新闻过去了,就是旧闻。可是教育问题不是新闻。

  熊丙奇:我非常赞成你这一说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教育事件出来之后,媒体非常的热闹,各方都去点评一下,可过了一段时间,媒体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下降,大家也以为这个事情尘埃落定,于是不再有人再关心这样的问题。

  陈丹青:媒体成功地使教育问题变成新闻事件,然后被新闻蒸发掉。可是没有媒体,发不出声音,教育问题就闷在学校里。

  熊丙奇:你的辞职其实是教育问题。

  陈丹青:是的。

  熊丙奇:你这几年先后写了一些文章,谈到我们中国教育的体制,尤其是结合你所进行的艺术教育,谈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想你能否对这个问题跟我们的网友沟通一下。

  陈丹青:其实我没有资格谈论教育问题.第一,我教书的时间比国内大部分老师短得多。第二,我看到的只是局部问题,譬如招生问题。我的感受只限于自己的工作室。

  当然,我看出背后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在全国大学已经司空见惯,所以应该是大家来参与讨论。我辞职,引发这么多议论,其实并不因为我辞职,而是太久时间没有发生大面积讨论。

  可是新闻只有时效,时效过后,一切照旧。

  熊丙奇:有一个非常令我们难以想象的现象,就是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都是大家讨论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发现一个新的亮点,又转移了一个话题,最后我们不会从根源上找原因,于是这些问题周而复始的出现。

  陈丹青:教育的现实,教育的批评,现在变成平行的事物,二者不交叉。20年来,我想一直有人在批评教育问题,可是教育的现实不理会教育批评,现实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熊丙奇:它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似乎不受任何人干扰。

  陈丹青:两个月来,教育当局没有人出来辩护、或解释教育政策,没有人出来批评我的意见,指出其中的错误。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变化是:媒体出现了。

  熊丙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陈丹青:恐怕体制自己都无法回答。20年来,一种看不见的势力构成今天这种状况: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的所有弊端,所有问题,显得那么“活泼健康”,它照常运行,不受社会制约。

  熊丙奇:我看到媒体对你的报道,你说了一句话,就是说你说的东西都登出来了又能怎么样呢。实际上我在这之前曾经也找到一位比较著名的教授,也想跟它探讨大学的一些问题,他给我的回答就是:说了也白说。这种现象,是不是我们今天教育虽然我们认识到很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一直不改变重要的原因。

  陈丹青:是的。我们都在说一切问题来自体制,但在现实中,体制变成每所学校,每个人身上的体制。我们的每一举动,直接体现为体制。每次我填表,我就想,此刻我就是体制!

  在民国期间,南开大学可能出了问题,南开大学会着手解决,或者把这个问题公诸社会。但因此并不等于北大、清华、浙大、交大也出了同样的问题。

  反过来,假如哪天交大出了问题,交大可能又会变成一个焦点……但其他学校会继续做他们的事情。

  今天情况不同。我们批评某个教育问题,哪怕只是局部问题,但这一问题往往体现为全国所有学校的问题。

  熊丙奇:你刚才讲只是一个很局部的问题,讲的是你们美术工作室的问题,但是这个美术工作室的问题,在全国所有大学都存在。

  陈丹青:我所得到的回馈都告诉我,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熊丙奇:对于你的辞职事件,有两种评价,一种是说陈丹青败退,还有一种讲陈丹青的败退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教育体制的耻辱。你觉得哪一种评价更中肯?

  陈丹青:我在第一年就败退了。招生失败,除了败退,没有任何选择。所以五年后我决定辞职并不是败退,而是将自己从不断败退、注定败退的情况中摘出来。

  我也不认为这是教育体制的耻辱,全国多少万教师,走个把人,其实正常。

  熊丙奇:你有没有想过你一进来就撤离?

  陈丹青:第一,我刚接工作立刻走,非常不礼貌、不负责。第二,我毕竟对国情还是不太了解。在刚刚遭遇局部问题时,你不会去把它设想成这么普遍的一个大问题,你不应该夸张你的挫折。但是年复一年,我看到这是所有教师早就面临的老问题。

  熊丙奇:刚才我们谈了体制性的问题,这个体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陈丹青:体制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它出了问题,它自己恐怕也拿它没有办法。

  熊丙奇:能不能具体展开阐述一下。

  陈丹青:我相信所有管理大学的领导层都知道他们手下发生了什么问题。

  熊丙奇:包括你说的问题他们都很清楚。

  陈丹青:我愿意相信,管理大学的领导层都知道发生了问题。徐友渔点出了根本:他所见识的学校领导,都对教育界的种种弊端了如指掌,私下批评起来,“鞭辟入里”。

  熊丙奇:包括你说的问题他们都很清楚。

  陈丹青:我相信领导都清楚。因此,下一个更沮丧,但是更有助于理解国情的原因是:最后,我发现所谓教育问题、文化问题、艺术问题,在当前中国其实是非常次要的问题。

  熊丙奇:但是有一个观念,人们都在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甚至说我们教育如果出了很多的问题,它将动摇这个社会将来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什么在我们的政府面前,我们的教育问题变得如此的次要。

  陈丹青:这就像一个家庭,家长知道孩子顶重要。但他还小,还活着,没关系,家里其他问题比这孩子更紧迫,更重要,更难办。比如说吃饭问题、经济问题等等。

  中国问题太多了,三农问题、司法问题、上访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台海关系问题,等等等等,你顾不过来,你得先抓最棘手的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只要学校开着,课在上着,出问题就出问题吧,你顾不过来,谁也顾不过来。

  熊丙奇:如果说在前几年我们国家比较贫穷的时候,就象你刚才说的例子一样,大家都要有饭吃,还没有办法重视教育。那么,最近这几年应该说我们国家有所发展,应该说经济情况比较好,但是,我们发现教育在退步,教育的氛围比以前还差。

  陈丹青:正好相反,20年前国家非常穷,可是对教育比今天重视得多了。当时文革浩劫刚结束,大学停办十年,邓小平立即提出恢复出国留学,教育部立即实行择优录取政策,各学科迅速恢复……,全国上下,教育复兴的愿望,年轻人的求学欲望,空前高涨。现在20多年过去了,可能我们有一个错觉:教育早已走上正规,历史问题早已解决,看哪,该做的都做了,当今教育多么繁荣啊!

  同时,20年改革开放,又源源不断发生许多新问题:三农啊、就业啊、腐败啊、环境生态啊……我想,教育问题的紧迫性会显得次要,至少不如20年前那么紧迫,那么刻不容缓。

  熊丙奇:过去20年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教育问题的呼吁,包括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我们农村很多孩子的失学问题。今天,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更加严重,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问题超乎我们的想象,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很高,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出现,农村里面的人认为考上大学没有出路,干脆不用上大学了。

  陈丹青:这得分两步来说。

  第一,20年前国家重视教育,是针对文革十年的遗患。许多措施的确扭转了十年教育的停顿,恢复了教育的部分功能。

  但是第二,这20年来,你刚才说的种种教育问题,比如说基础教育和贫穷孩子失学的问题,其实并不直接牵扯到教育问题。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牵扯到过去50多年大量错误政策对整个社会与文化层面的深刻破坏,这种破坏的后果、报应,开始在这20年里慢慢浮泛,慢慢显示出来。

  譬如说,我们知青这一代是失学、无学的一代,是价值观严重分裂扭曲的一代,是人格与品质大有问题的一代,可是20年来当教师的,管教育的,正是我们这一代。这代人的品质与五六十年代管教育的一代比,与三四十年代管教育的一代人,你怎么比?可是你现在不用这我们这代人,不靠这代人,你去用谁?你还有什么选择?

  再譬如说,我上大学时,中国号称八亿人。20年来中国成了十三亿人。我出国时的娃娃,今天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可是哪里来那么多大学?哪里来那么多好教师?哪里去找五六十年代、三四十年代那么好的教育?

  熊丙奇:就是说现在20年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过去长期政策造成的。

  陈丹青:所谓“前因后果”,今日种种问题,我们要去找前因,乃至前因的前因。

  譬如说整个乡村教育问题。我不认为中国目前的绝大部分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它只是居住着农民的大片“区域”。中国乡村自身的历史结构、深层结构、文化结构,那种自给自足的一个生态场,早已被百年间历次革命破坏掉了。

  今日中国的乡村只是大量人口,不是文化机体,它没有自己的教育资源,无法自己教育自己,只能等待政府给予教育。可是你想想,五四那代文化人全是乡村出来的,几乎没有一个是都市人。不到一百年前,中国乡村还有相当健全的文化根脉和教育体制。可是今天,政府必须包揽十多亿乡村人口的教育问题。

  民国、清朝、明朝,你数上去,中国两千多年教育传统,没有发生今天的问题。历代朝廷用不着操心乡村教育,每年只等各乡举行乡试,然后人才汇总到朝廷,参加科考。 古典中国的乡绅,都着力办教育的。

  熊丙奇:你的意思是就是我们教育的国有化,不是私人化。就是说现在都是国家办教育,私人教育很少。

  陈丹青:这里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五四前后引进西方文明,其中一个就是教育国有化,大学开始叫做“国立”。但这是西方在十八世纪产生“现代国家”以来的办学状况。中国迟至二十世纪才建立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国家,但是从孔夫子以来,从汉代最早草创科考制度以来,中国早就有自己一整套教育文化、教育体制。

  我们总是批判封建科考制度如何腐朽,《儒林外史》是科考制度腐朽不堪的百科全书。可是清末民初哪里来那么多人才?如果中国教育在清末烂成那个样子,人才哪里来?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陈寅恪、付斯年、胡适等等大人物哪里来?蔡元培什么出身?他是前清的举人。

  中国教育国有化快要近百年了,后来再没出过以上级别的大人物,尤其是近五十年。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熊丙奇:五四前后引进的所有事物,针对当时的国情,都是正确的。这是世界范围的历史潮流。十八世纪英法率先成立现代国家,建立现代文明,此后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印度、日本、中国,为了强国,为了现代化,不得不相率西化现代化。没有国家能够自外于世界潮流,落后国家尤其没有选择。

  陈丹青:我们在五四前后引进所有的东西针对当时的国情都是正确的。

  熊丙奇:目前状况来看呢?

  陈丹青:五四一代,没有人能够预见由他们引发的这个西化运动,经过50年、90年,会在中国本土变成什么状况,更没有人预见到这些状况会扭曲到什么程度。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夏日风情 更多>>
[张韶涵] 欧若拉
[罗百吉] 欧巴桑
[Beyond] 惊喜
[阿 牛] 无尾熊抱抱
[原唱原声] 刺激2005
图铃狂搜:
 更多>>
恋曲1990 情人 风雨无阻
小薇 至少还有你 爱情真伟大
没你不行 第一次 I Believe
飘摇 一生何求 爱简单
爱的主打歌 那些花儿 勇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