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人大新闻学院50年庆典 > 正文
周小普教授访谈:教新闻的两个巧合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8:1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记者:周瑜 周璐瑾

  第一个巧合:从法律到新闻

  记:您是在1979年初走入人大新闻系学习的。是一直就很喜欢新闻吗?

  :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这一代的学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1978年,我通过一段时间非常艰苦的自学参加了高考。当时第一志愿其实不是新闻,而是法律。最终因为在政治试卷上分数稍有欠缺,而实现了自己报考的第二志愿——新闻学。

  :您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新闻系学习的,还记不记得当时学校的样子?

  :我是1979年初正式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新闻系学习的。当时的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就是如今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南院)的前身。那时校园相当简陋,地点在北京西四丰盛胡同13号,那里原来是一个中学,校园里有两排平房、一个小操场、一座四层的教学楼,规模不大。但当时一共有900多位各个专业的同学挤在这座四层的教室楼里,新闻系就在第四层上的西头儿。

  :当时你们新闻班的学生多吗?

  :当年我们班共有40多个学生,和现在新闻学院情况不太一样的是当时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多,但年龄差距很大,大的已有三十来岁,是文革前的高中生,而年龄小的不过19岁,刚从高中毕业考入。可谓

春兰秋菊共居一室。

  :当年刚刚恢复高考不久,那时的学习气氛应该很浓吧?

  :当时在学校里面,大家都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怀着一种特别强烈的求知欲和热情,感到无论如何也要好好学习。同学们个个都很勤奋刻苦,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读书学习中。我因为文革耽误,基本没有上中学,在学习方面没有经验。上了大学以后,也融入到了这样一种努力认真的学习环境之中,和大家一样刻苦起来。

  当时我们上课时还有和现在不同的“大学老师”——闭路电视。除了前面有黑板以外,在教室的侧面还有两台电视机。当时我们的公共课都是通过电视来讲授的,上课时,同学们就把桌子转过来对着电视听课学习。在专业课上,也就是第二年开始,我们才有老师到堂讲课,这时,同学们就正对着前方的黑板听课。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上课方式。

  :现在想想那时的学习经历,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当时的人大一、二分校都是北京籍的走读生,一大遗憾就是和老师沟通的机会太少,得到老师的指导也比较少,不太会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好的学习、研究方法。同时,与同学的交流也比较少,也缺少了更多的互相学习的机会。除了上课之外,自己总在琢磨、摸索学习方法。记得当时常常在上课时听到老师讲到什么书,课后就跑到北京

图书馆去借来看,比较盲目,不像现在同学们都懂得很好地和老师交流,争取更多的指导,少走弯路,读书的效益更大。

  :那您还记得当时都是怎么学习的吗?

  :在学习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背书了。英语、古汉语、中国文学史,政治……,好像什么科目都要背。英语我们后期学的是新概念第三、四册的课文,课文短的时候就把课文全背下来,到后来课文很长了,我就用打字机把英文课文打在纸的正面,反面一句句翻成中文,然后看着中文背英文,天天都要背,就这样一篇一篇地把课文全都背诵下来了。

  :那时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对现在影响大吗?

  :说实话,现在对当时本科时所学的新闻专业课方面的东西记得的已经很少了。但有两门课我却印象尤为深刻。一个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记得当时用的是本校徐禾老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徐老师来我们学校电视授课的。当时的学习方法也主要就是背诵概念和论述题,但就是在准备考试的背诵过程中,我完全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严密性给深深吸引了,觉得越学越有意思。在期末的辅导答疑课上和老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记得老师对我的问题也感到兴趣。当时除政经系外,其他班都是全校性教学和全校性考试,但我这门的考试成绩得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满分——100分。另外一门课是《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是我自己选修的,到政经班旁听的,当时这样做的人并不多。虽然这门课里有很多我不太懂的高等数字知识,但我还是学得挺有兴趣。萨缪尔森理论的逻辑性和思想方法同样让我受益非浅,当时选修的目的就是想在毕业后做一名经济记者。

  第二个巧合:从经济记者到广电专业研究生

  按照周小普老师最初的想法,毕业以后要做一名经济记者,但是毕业之际发生的事情让这一想法最终没有实现。

  :学新闻是有一定巧合,学新闻以后选广播电视专业也同样是个巧合。1983年我本科毕业前,当时的新闻系副系主任秦珪老师建议我报考学校当年招收的

留学法国的名额。因为我本科的第二外语是法语,所以我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凭着自已的努力,虽然法语取得了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的成绩——在非法语专业的同学中名列第一,但却比不上北外法语专业的考生,最终没有去成法国留学。

  :后来您就上了人大的研究生吧?

  :是,虽然没有得到去法国留学的机会,但却考上了当年(1983)的研究生。这时,又是在秦珪老师的建议下,改学了广播电视专业,把广播电视定位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当年我的导师是甘惜芬老先生,指导教师是刘志筠教授。当年这个专业的学生加我共有三个人。所以,广电专业是先有的研究生,后有的本科。

  现在看来,搞这个专业我可以说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我对图像、声音的记忆力都还不错,这是专业需要的。另外,我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对声音比较敏感。再有,我很喜欢自己动手摆弄机器,这也是学习这个专业需要的素质。所以在学习之后感觉还能够应付裕如。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对国内几个省的广播电台新闻报道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搜集资料、准备论文。这个过程中曾受到这些电台的邀请与挽留,希望能留下工作。但出于当时的各方面考虑,我还是选择回京工作,结果被母校留下,做了一名教师。

  巧合促成的事业

  1985年4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首先在北京地区开始正式招生,到今年已有了整整20年的历史。

  :我教书就是从1985级的本科班同学开始的,到今年已经有近20年了。人大的广电专业已经有了整整二十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不少经验,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在业界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同时无庸讳言,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本身的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学生的管理等等方面。我们要“学专业、用专业”多与学生、老师们交流、沟通,得到他们对专业的意见、反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调整,争取能保持不断进步,以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您认为人大新闻学院的广电之路未来应该如何走?

  :发展要有目标,要搞清楚什么是对人大广电专业最重要的,将所有安排都围绕这个重点展开。其次,在教学方面应该追求专业本身的设计更加合理到位。特别是像广播电视这个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更应该在课程方面突出其技术含量,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新闻这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来说,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增加实践、以全方位掌握媒体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