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人大新闻学院50年庆典 > 正文
涂光晋教授访谈:我的追求是学生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8:0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1982年1月到今天,涂光晋教授已经伴随着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走过了24个寒暑。对于即将举行50周年院庆的这所新中国新闻教育的重镇来说,涂老师是目前在职教师中在学院任教时间最长的几位之一。

  涂老师说:我爱我的学生,我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献给这里,我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借人大新闻学院五十年院庆之机,在人民大学的校园里,我们有幸与涂老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内容涉及她的学术经历、对新闻教育的看法以及对新闻学院的期望。

  记者:新闻学院马上要举行五十周年院庆了,您能简单回顾一下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吗?

  涂光晋:人大新闻学院发展的五十年,其实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五十年。人大新闻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燕京大学新闻系.燕大新闻系是中国历史上与

复旦齐名的最早的新闻系。解放后不久,燕大新闻系并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人大新闻系是1955年成立的,1958年全国进行了一次大的院系调整,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所有的教师、学生及图书资料等都来到人大,全系学生达1000多人,实力相当雄厚,人大后来的一些院系、单位都是从早期的新闻系分离出来的。

  记者:据说您那届新闻专业的学生当时是在北大上课,但老师却是人大的。

  涂光晋:文革后人大被迫停办,70年代初北大恢复了新闻专业,把人大新闻系当时在“五七干校”的不少老师召回北大教书;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招收的最后一届学生。入学半年后人大复校,新闻系恢复招生,老师们又回到人大,但专业课还是由他们来北大上的。

  记者:您毕业的时候,新闻界刚刚拨乱反正,各个新闻单位都十分缺人,你当时怎么选择了留校任教而没有去媒体工作?

  涂光晋:学新闻、当老师、教评论都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个人愿望是去中央电视台或中新社等新闻单位工作,但学校决定让我留校,我当然是服从组织分配,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一种自然的选择。

  记者:选择高校教师这个坐冷板凳的职业,您有没有后悔过?在从事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您有没有考虑去做专职的媒体工作?

  涂光晋:选择这个职业我从未后悔过,尽管很多学生和业界人士常常为我惋惜,认为我更是个当记者的料。按高钢老师的说法,我可能是新闻学院本科实习期间为数极少的获全国好新闻奖(相当于现在的

中国新闻奖)的学生。最有诱惑力的一次是当时任《新闻调查》制片人的夏骏非常诚心地邀请我去做这个栏目的主持人,他有一句话最让我心动:“你不想当中国的克朗凯特吗?”但电视界的前辈、北京广播学院的朱羽君教授却劝我说“咱们还是当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吧!”我自己也认为,这么多年的从教经历让自己越来越热爱这份职业。培养人才,让更多的人成为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本身的社会价值不见得比自己去当一个记者或主持人的社会价值要小;对我来说,“教”比“做”可能对社会更有益处。所以,当时这件事笑一笑就过去了。不过,我至今一直参与包括该栏目在内的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的策划、评奖和研讨活动,这同样是我职业的需要。

  记者:现在全国各大高校新闻学院教师之间的流动很多,您为什么一直在人大学院任教?

  涂光晋:人大新闻学院走过了50年,有很多好的传统,对此很多人并不了解。之所以能在50年间一直处于全国新闻院系的前列,并在不久前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位居第一,是有其必然性的。我愿意自己成为构成这种必然性的因素之一,成为人大新闻学院得以让一届届学生记住的因素之一。我希望学生能成为最棒的新闻人,不愿看到人大受到任何伤害,这是很多在人大工作了多年的老师共同的心理,也是人大新闻学院走到今天、走向明天的动力,是人大最该珍惜的资源。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新闻评论是比较枯燥的课程,但您的课始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讲课内容也常常是最新发生、甚至是当天发生的新闻事实,以及为此发表或播出的新闻评论。

  涂光晋:50年以来,单就新闻评论的教育和研究而言,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早期的新闻评论课主要是讲报纸评论,连杂志评论都很少涉及。而我们现在所涉及的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5大类媒体,还包括国外的评论;也就是说,对同一事件,各类媒体不同的评论策划和评论内容都要兼顾。新闻评论的教师应该既让学生了解王韬和梁启超,也让学生了解今天的评论,特别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评论;即使作为一个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也理应知道如何对重要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对于新闻的敏感和对于敏感的坚持,是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作为老师,应先教思想、思维,然后才教操作和技巧,而自身行为的传递往往又胜于语言的传递。新闻学院的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对社会的悲悯之心,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教新闻的老师对于最新东西的敏感和关注,其实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责任和职业追求。

  记者:要时时关注这么多最新的东西,我们都觉得很困难,对于主讲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时刻保持对最新动态的敏感。

  涂光晋:要给学生提供这些最新的资讯当然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连续几个小时在网上搜索,电视一开就是一整天,经常熬夜到凌晨1点多才能录到重播的节目,还要每天翻阅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等等。对于教师来说,在积累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在积累对于很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积累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记者:作为一个资深的新闻教育工作者,您眼中的新闻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涂光晋:新闻教育首先是一种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于一个公民来说,应该知道媒介是什么,如何判断和分析媒介的报道。第二个层次,新闻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职业的新闻人,要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新闻传播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以及节目制作、网页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记者:作为国内新闻学教育的重镇之一,您觉得人大新闻学院做到这两层了吗?

  涂光晋:我认为人大的新闻教育是两者都具备的。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不是一个新闻职业技术学校,它教给学生的首先是一种思想和意识;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它教给学生一种专业技能和对此娴熟运用的能力;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学科教育,老师们通过撰写论文、教材、专著和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学术素养,拓展专业视野,加上多年来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调配与更新,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实际上,新闻传播的专业教育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意识与专业视野四个方面,人大新闻学院这四方面都具备。与一些刚成立的新闻院系相比,最大的区别可能也在于此。

  记者:“新闻无学”的看法一直都存在,也有很多单位认为新闻学院的学生上手很快,但往往后劲不足,您觉得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是否也存在这类问题?

  涂光晋:我一直认为人大新闻学院培养的学生是有后劲的。比如胡福明1978年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内容已经超出了新闻学的范畴,涉及到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思考。是新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给了他一种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前不久上任的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是著名的农业问题专家,他本科是我院79级的学生。还可以作为佐证的是, 近几年人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先后以第一或第二名的成绩被北大中文、法学等院系录取。可见人大新闻学院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习的能力——凭借自身的素质、结合工作的需要吸纳新的知识的能力。一个好的大学和学院,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吸纳和再造能力的能力。

  记者:正值五十周年院庆之际,您对新闻学院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期待呢?

  涂光晋:一个学院发展到现在,重要的一个是知己,一个是知彼。知己是指要知道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知彼是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包括同处北京的新闻院系、全国主要的新闻院系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新闻院系;还包括世界各国(不仅仅是美国,还有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新闻院系。只有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准确了解和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新闻学院今后要走的方向和路径确定得比较准确和有前瞻性.

  目前的新闻学院在这一点上做的还不够。要明确人大新闻学院最大的优势在哪里。虽然一些学校也在用人大的教材,有些几乎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但是没有学到或没有把握到其中的精髓。而这种精髓是我们最值得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之处。

  记者:新闻学院教学和科研的文化怎么样?有没有一些值得改进的方面?

  涂光晋:五十年来,我的老师们以他们的行动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他们把学生和教学放在首位,以“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但今天在这一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可能与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有关。比如,现在总是以理工科的量化标准考核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教学考核,主要看上了多少节课;科研考核,主要看写了多少本书,多少篇论文上了核心期刊;质量则因难于量化而永远置于数量之后。人大新闻学院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对于新闻学院,什么才是第一位的工作?我想,无论学科建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材出版,一切的一切都应为培养学生服务。人大新闻学院的产品就是一届一届的毕业生,这些产品的优劣是人大新闻学院品牌优劣的标志。应该在我们最值得珍惜的地方下功夫,这是学院和老师的职责所在,是对在校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也是毕业生们即使相隔多年、相距万里,也对母校、母院深深眷恋的主要原因。

  向兰、乔金亮采访并整理

  2005年10月于人大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