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人大新闻学院50年庆典 > 正文
访新闻学院原院长何梓华教授:流金溢彩五十年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8:0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流金溢彩五十年

  ——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何梓华教授

  人大新闻学院传媒经济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李凌 刘旸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是人大新闻系,成立于1955年。今年是人大新闻学院成立五十周年,为此,我们采访了原新闻学院院长何梓华教授。五十年来,他见证了人大新闻的院系变迁;二十年中,他一直担任院系的主要负责人。他的经历展示了人大新闻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今年74岁、已经退休的他,还担任着众多的社会职务,作为全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教授对新闻教育事业也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

  “从副系主任到院长,前前后后当了二十年”

  问:何老师,您好。我们知道,1953年开始,您一直在

北京大学新闻系教书,直到1958年进入人大新闻系,那么1955年人大新闻系的成立,在您的印象里是什么情况呢?

  答:我原来在燕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底下,成为新闻学专业,我就进入北大新闻专业学习。我是1949年入学,在燕京念了三年,进入北大后念了一年就毕业了,53年到部队去了一年,1954年正式在北大任教。

  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并到人大,当时进入人大的主要老师有:罗列——是原北大新闻专业的主任、中文系副系主任、秦珪、何梓华、于效谦、伍福强、张步洲、孙觉、甘惜芬、方汉奇、刘爱芝、郑兴东、张隆栋、蒋荫恩——他曾经当过燕京新闻系的主任。这些人后来基本上都是人大新闻学院的教学骨干。这是北大这一条线。

  1955年,根据胡乔木的建议,由安岗——他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牵头成立了人大新闻系,主要力量是来自新闻业界的朱友石、华青禾、余致浚、汪溪、黄河等许多人,这支队伍大都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

  1958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北大新闻专业并入人大新闻系。当时的人民大学新闻系还包括了外语专业、中文专业等,是学校里非常大的一个系,吴玉章老校长也非常重视,所以从55年建系以来就一直搞得比较好。

  问:1958年以后,您在人大新闻系担任什么工作?

  答:那时候我是普通教师,搞的主要是苏共报刊史和新闻理论。不过在当时新闻课程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也就是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当时,我们强调的一个是依托其他学科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是文史知识、文字功底,还有一个是强调实践,因为新闻学学科本身实践性比较强,所以要求锻炼动手能力。人大新闻系从一开始就一直强调这些,所以一般来说我们的毕业生基础都比较好。

  问:您曾经担任过多年的系主任和院长,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担任系主任的?

  答:我在北大的时候,罗列担任主任;人大新闻系建系的时候,安岗是系主任,两个系合并以后,安岗是系主任,罗列是副系主任,我们都是普通教师。1961年,罗列开始担任系主任,一段时间以后就文化大革命了, 1966年-1976年,人大的老师都去了五七干校。1972年左右,我从五七干校回来,分回北大,一直到78年人大复校,这一段时间罗列又成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主任了。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北大新闻专业教师整建制返,还是罗列当系主任。后来罗列去汕头大学当副校长,余致浚当过一段代理系主任。余致浚退休后,就是我当了,那时好像是1984年。

  问:从那以后,您一直担任系主任直到后来人大新闻系扩建为学院?

  答:我是81年当副系主任的,84年当主任,成立新闻学院以后,当过一段副院长——那时没有院长——然后就很快转成院长,一直到2000年。从81年开始一直到院长退休,前前后后大概不到二十年。

  “我们的队伍在全国来讲还是比较强的”

  问:在您任系主任期间,人大新闻系在整个新闻教育中大概处于什么位置?

  答:78年人大复校,那时候,罗列主任把新闻系的队伍重新组织起来。到我接任的时候,全系的力量是比较强的。当时,大部分老师都是四十来岁,从事新闻教学和实践的时间也都比较长了,这样我们的队伍在全国来讲还是比较强的。那时候,一个摄影专业我们就有五位教授。而且当时也还没有太多的学校和我们竞争——大部分学校的新闻院系都是1983年以后成立的。所以,国家开始评重点学科点时,新闻学唯一的重点学科点就是人大。

  问:人大新闻学院在新闻业界也是很有影响的吧?

  答:这么说吧,这些年来,我们培养的干部光是副部级以上就有十几个,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副社长何东君、总编辑何平、人民日报副总编保育钧、张虎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社长徐心华、杨尚德、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副台长洪民生都是人大新闻学院培养的,还有国家安全部两个副部长于恩光、孙文芳、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全国妇联的书记、国内贸易部的一个副部长、中宣部的副部长徐光春,他们也都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的。而司局级的——也就是相当于省市各个报社的总编、副总编——将近有二百人。

  当时有人不服气,说咱们新闻学院是培养当官的,我说不是这样的,人大新闻系培养的人是德才兼备,不但听党的话,而且业务水平高。我就拿三个人出来说明:一个是郭超人,新华社的社长,他毕业时不肯留校,主动要求到西藏去,然后采访了三件大事:一个是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他跟着上去了,写了《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第二次是西藏农奴主叛乱,他参加平叛后写了《西藏的民主改革》;第三个是中印边界的冲突,他跟着参加了中印自卫反击战。这三件大事一报道,他马上全国知名了。我第二个拿出来举例的是胡福明,他本科读的新闻——那时候我当他的班主任,他是个班长——念完本科以后他保送人大哲学读硕士,后来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个是陈锡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他写了《东方风来满眼春》。我说,写新闻写得有全国影响力的也就不过如此了吧,咱们的业务水平不是明摆着的嘛!

  “1988年,我们水到渠成地由新闻系扩建成新闻学院”

  问:在你任系主任期间,1988年,人大新闻系正式扩建为新闻学院,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答:当时也是大势所趋。因为1983年,有一个新闻专业大发展,当时中国媒体发展得很快,人才不够。那时候,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调查发现全国缺11万新闻人才,包括九万本科、还有两万的在职培训。所以各个院校就都陆陆续续地办起新闻系——现在这批新闻院系已经开始拿博士点了——当时很多都来我们这里取经。于是,我们也就水到渠成地扩成学院,底下设了几个专业。

  问:最近几年人大新闻学院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比如说2003年设立本科新专业——编辑出版学,您对这怎么看?

  答:我当院长的时候,英国大使馆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的地位,也知道我们没有出版专业,主动提出来愿意和我们联合培养出版方面的人才。这样,我和涂光晋老师就到英国去考察,大使馆介绍英国最好的出版专业给我们,后来签的协议是:由英国出钱、派英国的老师来讲课。这样,我们办了两期编辑出版培训班,后来没能继续。到了郭庆光院长在任时,就正式设立了编辑出版专业。

  问:这几年,人大新闻学院除了本科新增了出版专业以外,研究生还新增了传媒经济专业,您对它的评价如何?

  答:传媒经济是很重要的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传媒经济专业,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缺这方面的人才。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培养的都是编辑部的人才,没有经理部的人才。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起来以后,新闻单位成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国家给 逐步“断奶”了,这就需要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经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希望我们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觉得咱们成立传媒经济专业是非常对的。

  “判断新闻教育水平的关键是毕业生的质量”

  问:您认为应该怎么判断一个学校新闻教育的水平呢?

  答:我觉得关键看毕业生的质量。全国有新闻学类专业点有661个,都在培养新闻方面的人才,最后还是用毕业生的质量来检验。在学生的质量方面,媒体公认,人大的学生还是很好的。

  考研情况也是这样,这几年北大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头一名就是我们的毕业生,北大中文系第一名、法律系第三名也是人大新闻的毕业生,咱们人大中文的第一名也是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所以说,人大新闻的本科学生还是不错的。

  在全国来讲,我们的博士生质量应该还是不错的,毕业以后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媒体单位的骨干,比如

复旦的童兵、清华的刘建明、人大的郑保卫等等。而且全国新闻学科一共只有两篇优秀博士论文,都是出自人大新闻学院的博士生。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招生那么多,怎么把我们学生的质量保持住。

  问:您觉得应该怎么保持学生质量呢?

  答:我觉得从我们新闻学院来讲,我们应该更重视抓好研究生的质量。因为媒体现在需要的主要是高层次、高质量的新闻人才。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来看,还是要坚持导师制,不要过分扩招。也可以挖掘内部力量,调动离退休教师来带硕士生,每人带上两三个,这样博士生导师就有足够的精力培养博士生。而且博士导师每年招收的博士生不要超过3个,再多就不容易保证质量了。现在看来咱们做的还是不错的,所以兄弟院校评审咱们一级学科的时候,我们得的分数都很高,这说明大家也都是公认的。

  “我希望师资队伍再充实一些、学生质量再提高一些”

  问:何老师,您现在虽然退休了,但还担任着许多社会职务,比如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那您以会长的身份评价一下人大新闻学院吧?

  答:算个“老大哥”吧。历史长一点,办学经验比较丰富,毕业生的质量也比较高,而且和兄弟院校的关系都比较好——因为83年很多学校都来人大取经,我们对兄弟院校都是毫无保留的。我们还曾经办过两期师资培训班,帮助兄弟院校培养新闻史和新闻理论方面的教师,现在这些人大都成了各个学校的业务骨干或负责人。所以兄弟院校对人大新闻学院还是比较认可的。

  问:那作为连续两届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您觉得人大新闻学院还应该加强或改进哪些方面呢?

  答:我希望它的师资队伍再充实一些,我们的四个专业中,新闻学专业是比较强了,其他三个相对而言还是弱一点。所以我觉得师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充实。

  第二个,我觉得研究生的质量还是要抓得更好一点。我们还是很注意质量的,但是数量一多质量就很难保证了,导师带研究生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可以调动退休教授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我认为凡是教授都可以招博士生——博士生导师这个层次是咱们国家独有的,没有必要。在外国,所有的教授、甚至是副教授,只要有专长都可以招收博士生。现在北大就已经采取这样的做法了,只要是学有专长的,讲师甚至也可以带博士。我也给国务院学位办写了信,主张所有的教授只要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同意,都可以带博士生,包括没有博士点的兄弟院校,只要是教授都可以招。它没有博士授予权,可以到人大、复旦等学校来申请学位,我们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通过了的学生,人大就授予他博士学位。

  现在全国有二三百位新闻专业的教授,但是大概只有六七十人能带博士生,这就有点浪费资源。如果充分调动起这些人,学生就不必集中报考少数几个学校了,这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研究生的质量。

  问:最后一个问题,何老师,您作为干了一辈子新闻教育工作的前辈给我们这些小辈们提些建议吧?

  答:第一个,你们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这是最重要的,但是职业道德也非常重要。确实,我们人大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是好的,但是也有个别不争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不要把名利的东西看得太重,声誉很重要。还有就是,刚到报社一定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不能不断地提要求、讲条件。我觉得,除了业务要搞好之外,思想、作风、职业道德也都要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