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我们是永远的复旦8322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0:42 复旦百年校庆网站

  --写在化学系83级校友返校之际

  复旦的系科代号,是百年复旦人值得回味,毕生难忘的数字。1983年的化学系是8322。18年前的1987年,150余位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生,没有学士帽飞向天空,却怀揣着各自未圆的梦,服从国家分配,奔赴全国各地。这18年正是共和国变化、飞跃、发展的18年。无法想象的是,没有快捷、固定的联络方式,没有手机、电话、网络,连住房都拆了建,建了又拆。18年多少人没再见过,一别无音;多少人人生变化,国、家、事业、转行……但每个人都记得,复旦建校是1905年。那是18年前分别时的相约。

  2004年的夏天,几个在上海的8322的同学,热诚地聊起18年前的约定,感慨之下,启动了这个相约。10个月,他们用一腔寻梦的热情,联系了还在学校的当年的指导员和任课老师,留校任教的同学,发动起寻找同学,重聚在百年校园的活动。德国、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全国大多数的省市,传来了消息……

  2005年6月24日,

复旦校园迎来这批人到中年的校友,8322的同学们。他们惊讶,复旦变了,“南京路”的树高大繁茂;相辉堂前的草坪青翠欲滴;教学楼、
图书馆
、宿舍、干训餐厅,回忆连着岁月,只一种感慨,复旦年轻了,高大了,更美丽了。校长、系主任的介绍将18年串起,同时串起的是他们的自豪、感叹、激动。带着孩子的同学说,孩子,你也应该成为复旦人,领一个永远属于你的学号,从这里起步。

  百年复旦,18年只其一瞬间。可在校园中的4年,学到的是起步是精神,留在生命中的却是,我是复旦人,我是复旦8322中的一员。为什么他(她)放下一切,从海外匆匆归来,最后一位到达的时间,是两天聚会结束前的4个小时。为什么会流下激动的泪,因为那是生命中不可能忘的情,不可能解的结。

  黄浦江上,当全部是那个年代的老歌组成的晚会,响起“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睁开你的眼睛……”的旋律时,他们同声而唱。他们约定:创建一个8322永久网站,一个8322永远的家;他们将组建一个8322基金,为母校复旦继续贡献他们的心愿;因为永远是复旦的一员,8322的一员,他们将把复旦8322进行到底。

  复旦留下了他们最年轻最朝气的时光,无数的复旦人用同样的方式,为复旦奉献了年轻和朝气,复旦因聚合这些,而永远年轻。复旦是年轻的,和她连在一起,他们依然年轻。

  让我们共同祝他们年轻,共祝复旦永远年轻。

  编者后记

  有一种铭记是毕生不灭的,有一种眷恋是生生不息的。作为在校的师生员工,百年校庆贴身地向我们走来,作为海内外校友,百年校庆深情地向他们召唤。于是,校友们纷纷返校,共叙衷肠、追忆往昔。激情的拥抱、感动的泪水……将校门内外的复旦人紧紧栓连在一起。时值母校百年华诞的在校复旦人,我们多了一份当家人的责任。正因为我们操持这份古老的家业,使得我们的同学、学长、学弟们亲近地找到记忆中复旦的情脉、复旦的根。让我们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位校友,相聚百年复旦,再续复旦情缘。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