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博物正文
我爱黏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http://y.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6:01 《博物》杂志

  在走廊里,学生们的作品或抽象或前卫或是很传统的样子依次摆放,在靠近三环马路的窗台上,一个造型怪异的陶塑人形正傲视着窗外高架桥上停滞不前的车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

  电梯门一开,第一次来这里的我十分确定自己是到了陶艺系——两只造型奇怪的陶瓷凳子不知是哪届同学的作品就随意地放在大厅里,在两边走廊尽头的窗台上,数件烧好的抽象或陶或瓷的作品堆在一起,一个造型怪异的陶塑人形正傲视着窗外高架桥上停滞不前的车群……工业化与传统在这里对比的如此鲜明。继续用古人的方式,用双手与泥的接触来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泥与人在这里如何交流。

  “牛头”与“菊花”

  “像古代人一样,我们每一个作品的最后呈现都要经过取土、和泥、拉胚、上釉、烧制等等工序,不过现在的土大多都是买回来的,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和泥。”姜坤,陶艺系大三学生对我说。此时的他与他的十一位同学正在陶艺教室里练习拉胚,一个个穿着围裙的忙碌身影在座位与放泥的桌子间的过道中穿梭。

  墙上大而宽的架子上面摆满了未上色的瓶瓶罐罐,而一只老师下乡采风带回来的民间油壶是今天临摹的对象。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着,每个人的座位前都是一个被他们称为“辘辘”的转盘,转动与否及速度用脚踏板来控制。在里面另一间大教室里,大二刚刚开始接触陶泥的同学们则在练习最基础的和泥。

  因为约好的老师临时有事出去了,我们就在教室里和大三的学生们直接聊起来。姜坤带我们来到一个大而厚实的桌子前,向我们展示他的和泥技术!一大块看起来至少有二十斤重的湿泥在他手中变得温柔而驯服。“你看,这像不像一个牛头?”姜坤问我。嗯,的确像,他把大泥块用力揉一下,转一个面,两边看起来就像牛角和牛眼睛一样,而且这块泥的体积也与真牛头体积有一拼,这个“牛头揉”的叫法非常形象,而且还是一只温顺的牛。对面桌上也在奋力揉泥的王利民和杨秋末在用另一种更秀气的方式对付着相对小点儿的泥团——这就是“菊花揉”了,更像两只旋转的泥螺。


在模子上做陶瓷品

  在同学们的热情召唤下,我也加入了他们的揉泥队伍,尝试着菊花与牛头的快乐称谓,然后再交给他们返工。每一块泥都要经过“菊花揉”顺时针、逆时针各50下,不这样靠力气把它们揉实的话,里面含有的微小杂质和气泡都将导致一个作品在最后的烧制关头“下课”。这就是陶艺系的课堂,老师会指导大家,但课堂的节奏和气氛是控制在自己手中。

  与泥对话

  周围忙碌的同学们大多是做一个毁一个,重头和泥拉胚,一点点让心手相通,寻找着与泥交流最融洽的点,感受着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像陶艺系主任陈进海老师说的,与泥接触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旁鹜的。课堂的气氛也印证着这个理念,同学们的活泼中蕴藏着一种看不到的静。“可能和专业有关吧,我们都比较喜欢静,最有趣的是这学期学校让每人选一项体育项目专修,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选了太极拳。”杨秋末对我说。

  在窗前,一个看起来非常瘦弱的女同学穿着碎花围裙在丝丝缕缕的阳光下揉一块泥,旁边的同学正在地上敲打干土,扬起细细的浮尘,让阳光看起来更加真实。“我的手从来了北方就不太习惯干空气,做陶时接触湿泥和水反倒更好些”。这位来自杭州的女孩范启扬对我晃晃她粘满泥的双手,“我们班女生手都特有劲儿!练的!”而且告诉我这种泥一点都不烧手,据说还保养皮肤。“最开始学揉泥第二天累得全身酸,现在我们都是‘熟练工人’了。”


我们的合影

  范启扬选择陶艺专业的理由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报考了中国陶艺教育师资力量最强的清华美院陶艺系。“我觉得在国内学艺术就应该学最民族的东西,学设计方面的东西比较适合去国外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将两方面结合的很好,我很喜欢这种最古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年的科目还是挺丰富的,大一打基础,大二开始学拉胚和雕塑,大三就要慢慢开始自己的造型设计,大四一年则非常忙,除了外出采风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的陶瓷加工地实习外,还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毕业作品。

  合影啦!

  “一、二、三!”随着站在高高阳台上的摄影师一声令下,清华美院陶艺教室里大三的十二位同学在座位上开心地举起了泥乎乎的双手,他们说,三年来的集体照拍了不少,还真没有这样的。在一双双泥手下,电动的轳辘上的“泥窝头”开始变成有生命的个体,它在旋转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身材,时而纤长,时而敦厚,一会儿又成了心胸宽阔的容器。而大家又会毫不吝惜地用细线将做成的泥罐剖开,以检查自己对胚壁薄厚均匀的掌握程度。

  陶是泥火游戏的产物,每一次都会有期盼,每一次烧窑也都会带来惊喜与失落,每一件作品都需要长长的等待,和泥时一个不经意的小小疏忽都将导致整件作品的前功尽弃。因此,当我问到系主任陈进海老师哪一件作品带来的惊喜最大时,他轻轻摇摇头,告诉我三个字——每一次。正如陈老师的书中所述——“……像陶工一样劳作着,又像儒士一样体悟着,直接借助自然原生物质,真实留住自己的存在状态……”正是因为做陶要经历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一定要有一份恬淡、从容的心态,正如默默沉睡多年最后被选中的黏土,吸引艺术家们的魔力正来自于它本身的沉静。陈老师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中小学校园里开设陶艺课,锻炼学生们的手脑配合能力。

  大四学生们刚刚从山西-陕西-甘肃的文化采风回来,在系里展厅中正堆放着他们带回来的大大小小物件,带队的老师同学们正商量着怎样能更好地做一次向全校开放的展出。从大红的布老虎到民窑中烧制的各种器物,来自于村民家中的器物每一件都是既耐看又实用的,正如陈教授所讲,陶艺来源于生活,正是这种生活化的艺术构筑着艺术化的生活,它能带来物我合一的愉悦感,保留自己真实状态。获得泥土并非难事,你也可以加入!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989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