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正文
大学有问题系列讨论之四:毕业那天我们失业(3)

http://y.sina.com.cn 2004年10月21日 14:57 新浪校园

  

  教育资源的不足,曾经让高考成为令人恐惧的独木桥;而大学大门的敞开,却在把独木桥变成高速公路的同时,在它的出口伏下“堵车”的陷阱。以下文字节选自熊丙奇撰写的《大学有问题》一书。新浪校园频道将陆续节选书中内容推出“大学有问题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说说你的求职经历和困惑。欢迎参与我们的讨论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学生所占比例其实很低。目前我国高校的扩招目标定为2005年起实现在校生人数达到适龄人口(18--22岁)的15%。而早在1995年,毛入学率超过15%的国家就有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有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则超过了50%。①照理说,大学生的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成为难题。(①《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张力,《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期。)

  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中国的大学生从总量上说,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仍是供不应求,而非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难不代表大学生过量了。如今“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在毕业生中同时存在。一些地方希望吸纳更多的毕业生,但毕业生却不愿意去。因为他们想去大城市,想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一些的单位,而在那些地方,由于人才相对饱和或竞争激烈,他们又不容易找到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二是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三是高校教学内容未能及时与市场需求接轨。②(②《周济:政府未提教育产业化高校毕业生总量供不应求》,蓝燕,《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7日。)

  大学其实面对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虽然有少数学生开始主动选择学校,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教育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尤其是对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而言,更是如此。只要学校愿意提供教育机会,肯定会有人去消费。因此,面对大众的教育需求,学校的教育供给量更多是由自身的供给能力确定。这也是“扩招理论”的支撑点之一。大学面对的第二方面需求,则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教育市场供需关系由供方主导截然不同的是,人才市场近年来开始由用人单位充分实施用人选择权。一边是旺盛的教育需求,一边是拥挤的人才市场,高校该如何处理供需平衡?

  高校理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对招生、培养和就业进行统筹考虑。可近年来,一些高校出于行政业绩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对某些所谓热门专业进行超大幅度扩招,几乎没有考虑几年之后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困境,这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例如,我国很多高校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赶潮似地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专业,结果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最近几年严重过剩。

  我国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很多,但很多潜在的需求量却由于用人单位有限的“人才消费”能力以及对人才的不同看法,没有转变为有效的需求。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拒绝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不起”大学生。这些单位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他们典型的态度是:“我们也想要大学生来工作呀,可我们用不起,在我们这里,有高中文凭就足够了,我们的庙小,大学生来了说不定呆不上半年就会开溜。”

  二是“进不了”大学生。这包括一些正在调整中的中小企业,以及没有用人指标的企事业单位。前者正在大幅裁员,本身的下岗人员很多,新的经济生产还未能有效开展;后者则是由于政策因素诸如没有编制,难以解决新进人员户口问题等不能提出用人要求。

  三是“看不起”大学生。这一方面表现为“人才高消费”现象,另一方面则是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的结果。虽然专家早就指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不要不要”的人才高消费行为,会使人才结构失衡,造成人才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高投入、低回报。可是在某些用人单位看来,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一是一次补上人才缺口,二是为本单位未来的发展储备后劲,三是树立自身人才高地的形象,四是支付不同学历层次新进员工的报酬差别不大。此外,我们的大学生往往综合素质不强,有的有书本知识却无动手实践能力,有的知识水准、工作能力较强,却缺乏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个人道德修养不够,凡此种种,皆不能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日益成为市场行为。从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拒绝情况中可以看到,要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国民经济,这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二要通过有效政策,放宽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指标、地域、户籍限制,使他们能够更方便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三是学校、用人单位联动,对不同学历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模式进行充分研究论证,让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不同层次的需要。

  日本欧姆龙公司在招聘人才时,会将所有应聘者的毕业学校以及其他身份标识隐去,其目的是避免对人才的成见和偏见。①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招聘模式相比,国内企业在用人时,还倾向于对身份进行识别,识别的内容包括毕业学校、拥有学历、家庭住址、男女性别等等。有的企业对前来应聘的某所学校的毕业生“全包”,而对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则不闻不问。为什么?答案就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表述中:今年招聘获得很好的成绩,新进人员中有95%来自国内一流大学,有40%具有博士学历,有45%具有硕士学历……与此对应,某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业绩表述是:两年前招聘的管理储备人才,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今年有3位走上了部门经理岗位,今年的校园招聘,有1000名大学生来应聘10个岗位。(①《人才不能是一个模式》,冰启,《上海教育》,2003年12月1日。)

  除了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落后,我们对“什么是人才”这样的简单命题也缺乏正确的理解。我国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把企业、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把企业办好。怎么办?当然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从哪里来?他们将人才与名校的硕士、博士划上了等号,而没有真正关注从业者本身的能力与素质。事实上,即便是名校硕士、博士的优势,也仅仅体现在知识上。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说:“我经常对身边的人形象地比喻,如果解决知识的问题,需要两三个月,解决经验的问题,就需要两三年,而解决能力的问题,则需要二三十年。能力不行,再有知识也没有用。况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如果不具备学习能力,你有再多的知识也会很快落伍。北京有个教师小区,其中有一幢较为讲究的楼是专门给‘海归’人才的。按照这种逻辑,很多非‘海归’的高校校长便不能享受这种待遇,而企业的CEO更是只能看着自己公司的‘海归’享受更高的礼遇。这简直是荒唐。其实,在进行全面素质考核时,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可能在跨国化经验上稍占优势,其他方面则很难说。”①(①《要有清晰的人才标准》,冰启,《上海教育》,2003年9月15日。)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男生必玩的游戏(图)
·大学宿舍卧谈聊什么
·经典校园民谣荟萃
·女生怎么看待幸福
·谁在给大学生上课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彩 信 专 题
纯情刀郎
情人、冲动的惩罚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雅韵国粹
水墨精华国粹雅韵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