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勤俭朴实 高校学子描述眼中的贫困生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09月27日 09:58 东方网-文汇报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近年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的数量有较大增加。目前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40万左右。各级政府在资助困难学生方面已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有些地方和单位工作不落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困难的问题。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沪上高校也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帮困助学,确保每位贫困生顺利入学。在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下,高校贫困生们自立自强,形成了勤奋好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本期我们走进沪上高校,倾听贫困生们的心声,了解同学们眼中的贫困生,体会他们的校园生活…… ![]() 来自安徽偏远山村的老林挑着扁担送女儿上大学。(photocome提供) 勤俭刻苦,不向家里要钱,憎恶不劳而获,有多余的钱就往老家寄……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们相对较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着同龄人一样稚嫩的脸庞,但他们更明白生活的不易,更懂得珍惜。 四份家教,他从不向家里要钱 “学费靠助学贷款,生活费就靠课余时间打工去赚。”小张回答得很自信,“四份家教的收入,已经足够我日常的生活开支了。”踏入大学后的小张果真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小张来自农村,家里仅靠着几亩地的庄稼维持生计。考上大学,父母几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村里的邻居东拼西凑,才攒齐了第一年的学费。如今已是大三的他,说起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我当时就暗暗下决心,不能再让家里为我操心了,一定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报答父母。”现在小张接了四份家教,其中一个孩子已经教了两年,孩子的进步都很明显,所以家长们都很信任他。“我做过很多份不同的工作,但还是家教最稳定,也最适合我。” ![]() 高校为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多种机会。(本报记者 周学忠 摄) 小张坦言做家教的大学生很多,竞争也很激烈,但能坚持下来一到两年的同学却很少,而他就胜在持之以恒。“不仅因为我需要赚钱来供给自己的生活,还因为和这些孩子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真希望能亲手把他们都送进理想的大学念书。”小张颇有感触地说道。家长都很喜欢小张这样踏实的大学生,很放心把孩子交给他。许多家长知道了小张的家庭条件之后,更觉得他的难能可贵,提出要给他加工钱,还留他吃饭,不过小张都尽可能婉言谢绝。“我不喜欢不劳而获,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收获我才觉得踏实,也会格外珍惜。这也是我选择家教的原因,用自己的知识来获取应得的报酬,无愧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