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5到2005 二十人的20年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10:53 精品购物指南 |
![]() 教师节诞生20年,整整一代人已经成长起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精彩图片 1985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的开端。回头看看,整整20年过去了,一代人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出生到成人。而教师的生存状况,却随着整个教育大背景的变化,发生了摸得着看得见的变化。我们采访了亲身经历这20年的20位代表以及相关见证人,说平常事,道教师情,以此献给将要到来的、不寻常的9月10日。 师范越来越香 机遇和压力 同时到来 李秀云,38岁,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主任 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刚刚毕业留校,记得那年教师节发了60元,我买了一套心仪很久的《鲁迅全集》。我们一家有7个老师,分别工作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大家都由衷地热爱这个职业。过去教师只是一个社会分工,是脑力劳动者,跟其他职业没有区别,但做老师的对学生都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很深的感情,老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象牙塔里,不需要考虑自己的待遇和生活,一样的苦一样的乐。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上开始有了“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利益失衡导致心理的失衡,象牙塔内的教师在追问自身价值的同时,开始冲出象牙塔。曾几何时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很重要的工作,以情留人成为许多学校的流行语。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步加大,特别是近5年来教师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获益最大的应该是中青年教师,都有了岗位津贴,津贴甚至高于工资,部分大学教师提前进入了小康生活。在社会地位上,参政议政的教师人数也在增加,人们对教师越来越尊重,大学教授成为人们向往和尊重的职业。很多过去离开教师队伍的人都想办法回来。而且随着高校对优质教师资源的争夺,教师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设专项资金来引进人才,被称为人才的教师有了经营自己的市场。 随着待遇的提高,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现在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博士学位,成为许多高校吸收新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门槛高的高校中大约有70%以上的教师都有博士学位,甚至更高。随着双语教学的普及,有海外背景的教师也越来越受欢迎,此外对教师还有科研成果的量化考核。在职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努力,职称已经代表不了什么,每年都会有考评,教师也需要不断进步,可以说,现在的教师努力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教师世家的荣誉 张宁,27岁,高中教师 就业时选择当老师,对我家来说,几乎算得上是顺理成章。不光爸妈都是中学老师,加上我,奶奶和姥姥家一共出了13位老师,遍布幼、小、初、高、大各个阶段。我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不被你家亲戚教,就被你家亲戚的学生教,简直全城的人都是你们家熟人!”多年以前评选“五好家庭”,我家总能入选。一到过年过节,我家准得爆满。爸爸的已经成年的学生,妈妈的学生的儿女,现在还有我班上的高一的孩子,都喜气洋洋地登门看望自己的老师。教师节都20年了,学生们对老师的热情就一直没消退过,不管现在当了教授还是大老板,在老师面前都还是原来天真的模样。都说商品社会人情薄,我们家却始终不是人走茶凉,都是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带来的荣誉啊! 师范成了香饽饽 洪轩,25岁,中学教师 今年,我教高三,很多学生都来问报考师范学校的问题。我上高中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10年前,我上高中考的是高师班,它的规定就是大学一定要报考师范院校,因为大多数高中生都不愿意当老师。高师班不仅录取分数相对比较低,每月还有补助。随着老师这个职业越来越热,分低又有钱拿的高师班消失了。如今,师范专业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热门专业,师范大学的 分数线也不断提高。热门的“铁饭碗” 张征,53岁,大学教师 以前,我们的学生毕业了都会去一线工作,无论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社会的认知度方面,都没人愿意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在文革中知识分子所受到的打压也使人们对这个行当心存忧虑。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受教育意识的提高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大学地位的提升,教师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待遇也在逐渐上升,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教师的福利改善得极为迅速。在学术方面,科研民主空气的增强,使我们的工作气氛非常愉快。现在的毕业生都愿意留校工作,在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压力下,青年人更多地把天平倾向这个“铁饭碗”。教师成了热门的职业,在人们心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尊重。 桃李到处有 王光军,45岁,中学教师 “王老师!是您呀!”一天,我到电器城买东西,一个三十几岁的人叫住了我。我并不认识他,但我知道这一定是我的学生。我已经从教整整20年了。聊了一会儿,终于想起他是我当老师第一年教的学生。那时,他是我们班最瘦的孩子,没想到现在也有了将军肚。“老师,这个我给您打折,您写下住址,一会儿就给您送家去。”孩子热情得不得了。 像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20年前,我从老家来到学校上班,一个熟人也没有。现在,我的学生已经一批批地毕业,让我这个外乡人也遍地是熟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