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基层实验站让我终身受益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09:5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是祁阳红壤实验站目前为止走出的惟一一名院士。1994年当选时,他说,“当选院士是对我基层工作20多年的肯定,在红壤实验站的工作经历让我终身受益”。

  1959年,留学苏联并获得农业科学博士学位的刘更另回到国内。不久后,党中央发出“改良低产土壤”的号召,主要解决北方盐碱地和南方低产水稻田。学土壤耕作专业的刘更另很兴奋,“我本可以留在北京当个研究室主任,可每当想到所学的知识很快就可以和生产实践结合,很快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到基层的心情就迫不及待了,其他的事情就不重要了”。1963年,刘更另从北京坐两天火车到达湖南衡阳,然后从衡阳坐汽车到祁阳县官山坪村。那一年,刘更另28岁,血气方刚。地方领导问刘更另从哪里开始工作,刘更另说哪里最艰苦、粮食产量最低就从哪里开始。第二天,刘更另就开始拜访当地农民。

  刘更另说起当年搞科研的劲头和细节如数家珍,“没有28年基层工作经历,我就没有今天的成绩,科研能力、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在基层得到了很大锻炼”。

  为了改良低产田,刘更另和科研人员深入几百户农家进行调查,分析了无数份土壤样品,试验了几十种肥料。没有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就自己动手一个个数据分析;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就租用农民家简陋的牛棚;没有自己的试验田,就利用当地农民的水稻田。“认真严谨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态度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

  在普通人看来都是绿色的水稻,在刘更另眼里却有7种颜色。“我每天都到田里坚持观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施不同的肥料,水稻颜色都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水稻生长的规律,从中我发现很多科学成果,也锤炼自己细致观察的能力。如果留在大城市,可能只是在电脑上看看水稻的照片而已。”

  刘更另到村里调研,常会有意外收获。一次,邻近的常宁县(今常宁市)连续干旱好几个月,稻田干裂。刘更另到现场后发现,水稻田旁边的水沟在哗哗流水。一打听,村民们说,稻田里灌了水,粮食产量反而会降低。刘由此大量搜集资料,经长期研究,发现土壤里含有大量的砷,灌水后砷对水稻的毒害比干旱时大100多倍。这个重要发现后来被写进《植物营养》教科书,填补了土壤研究空白。“如果不是在基层,你可能永远不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刘更另给农民传授研究成果,跟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一次刘更另从长沙开会回来,晚上11时才在离实验站两公里的火车站下车,村民们到火车站接他。

  76岁的刘更另说自己现在还能做很多事情,“得益于基层工作的锻炼。每天都在农田里跑来跑去,几公里内开会都是走过去,还参加农业生产,身体就锻炼结实了”。

  刘更另还说,现在基层环境不好,地方领导需要为青年创造好的工作环境,青年也应该努力做到不受或者少受环境影响,甚至去创造新环境。“要想真正干一番事业,光坐在家里看网络上的资料是不行的,只有到基层才能看见更鲜活的东西,才能培养出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你带着一种理想和信念,到任何条件艰苦的地方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