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大学生流行逃课 教学管理难以留住学生的心

http://y.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3:18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通讯员 岳大伟 赤兔) 按常理,莘莘学子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应该对新的知识以及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产生浓郁的兴趣。但前不久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5%经常逃课。那些曾经幻想在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学生为何“冷落”课堂呢?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学生:其实我想留

  调查发现,逃课者分四等:大一是“实习生”,主要观察积累逃课经验,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是“轻车熟路”,想逃就逃;大四是“老油条”、“死猪不怕开水烫”,逃课没商量。

  不过,逃课也因人而异地。有的学生崇尚“自由”,利用上课时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学生觉得课程乏味,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枯燥。

  秦烁是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学生干部,身兼数职的她逃课已是“家常便饭”。她说:“大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五花八门的讲座(尤其是素质讲座),我喜欢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交际能力、思辩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以适应今后的人才要求。但是活动太多了,经常与上课冲突,逃课也就无法避免了。”

  某高校外语学院的杨凡坦言道:“我觉得现在学的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老师又爱照本宣科,呆在教室里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图书馆翻些对就业有用的书籍或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大家都逃,我不逃,最后的考试成绩却相差无几,想着就心理不平衡”。洪山某高校理学院的小解毫不掩饰地说他身边有不少“从众”逃课的同学。

  有趣的是,虽然“教室空空”,但图书馆却经常“爆满”,不少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更牢靠、更有效。

  教师:揭开逃课之“谜”

  对于大学生逃课,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有“过失”,但“错”不全在学生。

  采访中,一些年轻教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

  此外,从大学的功能及其定位来看,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已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其次,就业需要新知识和实用知识,而目前高校有些课堂知识十分陈旧和保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逃课是在“逃避陈旧知识”。

  武汉某高校教务处一老师认为,大学生逃课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如果学校未能满足学生的高考志愿,学生难免不会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从客观方面来说,不少学生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育科技的进展和信息社会的来临,大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冲击。武汉理工大学负责教学工作的一名老师指出:“部分学生正是以逃课来对抗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们呼唤教学方法向多样化发展。”

  然而,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教授都认为,大学生逃课与“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不无关系。他们认为,由于我国高校没有淘汰制,造成大学生学习上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而一些高校将大量师资力量投入科研,对教学重视不够。当然,也有老师想把课讲好,想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实用性强的内容,但在“以教材为纲”的教学要求下,加之时间和精力的不足,高校教师不得不照本宣科。这种单一、呆板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离课堂越来越远。

  而这刚好与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反,他们采用“宽进严出”的教学体制,学生上大学并不难,但要拿到大学毕业证却很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去主动学习。而对于不称职的教师,学生有权要求学校更换或辞退,这样师生双方都有了压力和动力。

  教学体制:留住学生的“心”

  记者调查了武汉市一所高校,该校大多数学院对逃课管理比较松散,虽然对于逃课学生的处罚有明文规定,但抓堵逃课却没有实质性措施。

  对此,记者采访了某大学教务处一位老师,他说,要使学生留恋课堂,还要在教学管理上做文章,把学生的“心”留住。“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在这种环境下,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已成为大学生的性格追求。因此,我们主张实行‘人性化管理’,即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充分自由地表现与发展个性。”

  目前不少高校在具体的操作中,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这种弹性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还可以使学生以修完学分为标准提前或推迟毕业。但是湖北省学分制实行20多年来,全省本科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的仅500人,其中以文科生居多。武汉大学是我国首批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但近年该校每年也仅有30名左右的本科生提前一年毕业。看来,“学分制”还不足以留住学生的“心”。调查还显示,经常逃课的理工科生占3.8%,文科生占6.4%;因“心情不好”而逃课的女生占12.8%,男生占4.6%;低年级学生的逃课率远远低于高年级。据此,一高校教师认为在对待逃课问题时,必须认清级别、系别和性别的差异,管理上针对不同的逃课者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989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