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新说文解字:2004年度网络流行语 做人要厚道(2)

http://y.sina.com.cn 2005年01月22日 12:24 人民网-江南时报

  街头大调查

  在一次以街头随机调查和在MOP网站的BBS上的同步进行调查中了解到:对于网络语言,42人回答可以接受并且经常使用,占样本总量76%,35人表示偶尔会把这种语言带到生活当中,占总量63%,28人认为这样讲话非常有意思,所以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有27人持相反观点,大致各占到一半。

  据另一项调查统计,在参与调查的100个网友中,近一半网友表示网络语言与平时生活中所用的语言差别不大,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差别在于生活中的人听不懂而已。但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都认为网络语言使用很方便,并常挂在嘴边。据统计,用得最多的网络语言是“晕”,接下来依次是郁闷、呵呵、寒&汗、偶、倒、虾米、东东、酱紫。

  你了解网络流行语吗?

  菜青虫 技术服务

  一说起网络流行语,菜青虫就向我爆开了料,他说自己是搞技术服务的,整天和电脑打交道,绝对的武林高手。别说青虫兄,就连他们那一个办公室40多岁的财务老李子都是深藏不露的网络大虾(即大侠,指资深网虫)级人物。那天青虫整理客户信息,发现有位客户只有公司名,少了地址电话,便要老李子帮忙找资料。老李子二话没说:“酱紫(这样)吧,我去google一下!”

  关于流行语,菜青虫专门给我上了堂补习课,他说在网上看到PMP可千万别以为是漂亮美眉,那是在骂你拍马屁,如果有人在网上说你是WBD的时候,您可千万别偷着乐,那意思是说您是一个王八蛋。不过看到“瘟都死”也别被吓跑,那是指Windows,还有“BB”可能的意思是BABY,小孩,情人,但是很多时候BB在网络中的意思是表示再见,是英文单词BYE-BYE的简写。

  米米 设计师

  想当初我刚接触网络,还真吃了不少苦。记得有一次要买数码相机,还是网络“幼虫”的我上网查找相机资料,浏览了几家网站,选定了一家鸿运科技公司(化名),当时也没在意,只记得网上说鸿运是JS,价格便宜。当时以为JS是什么品牌呢,真的是兴冲冲的准备和老公一起去那家购买相机。幸亏那天没去成,后来得知JS是奸商的意思,当时吓了一身汗,几千块啊,就因为我的菜鸟水平差点给丢了。

  如今,随着网龄增加,我已由菜鸟级别转变成弓虽级,我早已看透了那一大堆字母、数字、符号背后暗藏的玄机。在被人叫做“史努比的弟弟”(stupid指愚蠢)的时候,我是不会傻笑了。

  小妖 学生

  说到网络语言,我该算一位不折不扣的网络语言拥趸者。我觉得用网语非常有趣,不用“一本正经”进行交流,省时省力,既方便又时尚。其实网语和非网络世界的新词是相通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抑或没耐性打字而产生的。在聊天时,我会挖掘一些有意思的词语,譬如我在称赞对方时就会直接打一个字“赞”,想说“是”的时候我会用“素”。一些热门的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3X(谢谢,即thanks)是经常用的,现在,这种Q言Q语已成了我生活用语的一部分,如果谁不了解这些网语,我还会回他一句:“你真是286!”(指对方跟不上潮流)

  阿木 公务员

  我算是网络流行盲吧,不是我自己刻意保持着对流行的绝缘,只是个人认为这类网络流行语言不需要刻意追求。关于网络流行语,对我来说,看的懂,但不太喜欢。遇到网友发来的3X(谢谢)、口合(哈),我也不介意,会回个笑脸给他们。但是我不喜欢“酱紫”“虾米”一类的,遇见老乡,顶多冒两句方言,像“哪能、格是、阿拉”,但也是非常自然的,不过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网络流行语。

  专家:难成气候 但不可小视

  有关专家表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实践。网络语言能在学生中间流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响了沟通,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网络语言对规范的汉语来说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以满足团体交流的。但他同时表示,就目前来说,网络语言冲击力不大,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王来华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因此,应该关注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

  王来华说,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会留存,有一部分会被淘汰。网络文学的大量出现为一些有生命力的网络语言提供了流传的平台与渠道。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必大惊小怪。

  从事语言学教程的王教授认为,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的一种调侃语言,它也有个生命力的问题。对网络语言要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对网络语言的出现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视为洪水猛兽,应当客观地来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将网络语言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的人群中得到了公认,目前也没必要人为的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就应当坚决制止。

[上一页]  [1]  [2]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989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