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大革命中的复旦女生:优雅作别封建的过去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9:16 新闻晨报

  1927年秋天,一身飘逸长裙,23岁的严幼韵抱着书本走入绿意葱茏的复旦园---或许连她都没意识到,当她的身影出现在这所校园时,她赋予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NO.1。在大革命风起云涌的1927年,和严幼韵一样,102名风华正茂的女生优雅地步入燕园,也就是在这么一种看似轻快、几近浪漫的氛围里,复旦以一种优雅的姿态作别了一段封建的过去。

  1927,这年复旦园的风景美煞;而这年,复旦回击封建礼教的手笔也犹如咏春拳一般,在一种阴柔的调子里渗着出人意料的刚劲---在当时男权偏见尤为盛行的年代里,实践男女平等的现代政治要求无异于一次披荆开路。

  开禁:女生表现说服老校长

  当一个个女生婀娜地步过教学楼时,迎接她们的是二楼阳台上男生的注目礼以及惊叹。教学楼上,男生们一个个争抢着探出脑袋,细数眼前女生哪个人服装得体,哪个人气质端庄……这样的争论,几乎不休地霸占着男生的课间时分。

复旦大学校史研究专家许有成这样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无怪乎此,于清一色的阳刚世界,女生的出现犹如在平淡的味蕾中加上一颗盐津枣,令人咀嚼不完的话题于是层出不穷。

  不过,今天101岁的严幼韵脚步迈入校门那时,可能都还没来得及深究“复旦+女生”背后的拉锯来回了多少次———上世纪20年代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尽管“解放妇女,让女性走出厨房”的呼声日盛,尽管上海深受西风影响,但在当时的上海除了几所教会学校全部招收女生外,依然鲜有大学肯“以身试法”、先开“女禁”;即使如复旦老校长李登辉这般人物———毕业于美国耶鲁这样的名校,门下众生也是百般争取,对待男女同校一事也迟迟不肯松口,他甚至放出话来:“复旦要想男女同校,须等我死了以后!”。

  “好在,李登辉并非冥顽不化,他反对的理由也只是出于担心男女同校会牵扯男生心思,败坏学风。”许有成回想起这段历史犹感庆幸,“此后,李登辉的4个门徒费了很多脑力,方想出欺夫子以其方的措辞———学校也需迁就时代,目前女子大学太少,以富有革命精神及领导学生运动的复旦大学不招女生,似乎有违男女平等之原则,一般有志升学的女子也得不到求学机会。可否在暑期补习班兼招女生作为试办?”李登辉思忖良久,才松口表示愿意一试。

  那年暑期班,经过层层面试精挑细选,终试招了10多名女生。这些大家闺秀给学风带来的变化令人讶异———正如一位校友所描述的,“平常一般顽皮而天真的男同学骤然间见到了这些女同学,好似人力车夫见了交通警察一样,深恐触犯规章、人人谨言慎行、内务整洁。而功课方面也比往昔更加用功,身怕成绩落在裙钗之后。”一旁,默默关注此事的李登辉看到这场景,对女生的偏见也被洗刷得干干净净,从此以后再也不言“禁招女生”。

  就这样,“女禁”在女生自己的“争取”下不攻自破,也在复旦追随时代的勇敢尝试下退出历史。裙裾飘飘,在9月的江湾校园,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景致。

  进校:让校园男生如沐春风

  “卓尔不群、不让须眉,大概就是从女生进校那刻留下并延续至今的传统。”许有成对比了今昔复旦女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共同点。尤其是英语,复旦女生在当时全市性的外语比赛中,包揽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领奖台上,第二名获得者还以未能夺冠为憾,当场哭起鼻子来。而在那时,女生攻读被视为高难度的理科也并非稀奇事,她们优异的成绩还实实在在地鞭策着男生,让七尺男儿们再不敢轻视这些“女流之辈”,收起成见乖乖用功。

  苦读之下,那些曼妙的身影也让男生们如沐春风,此后多年也成了他们有关校园最美丽的一段记忆。其中最路人皆知的是一名为“爱的花”的女生,在几十年后多名学生回忆母校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她。“爱的花”,实则就是严幼韵,在当时全城只有近200辆汽车的上海滩,她日日坐着自备轿车从静安寺来复旦上课,车牌号为八十四,因此一些男生就将英语EightyFour念成了沪语的“爱的花”。有关严幼韵的风姿,从一位台湾校友的撰文可窥见一斑———“爱的花”不仅在复旦而且在全上海是知名度很高的人物,打扮入时,无法形容她的美在何处,至少她上下午服装不同,徐文台学长说她是一“衣服架子”,因为她家是开绸布庄的。

  “爱的花”之外,“东宫”是另一个有关女生、并让男生都有共鸣的符号。这幢于1928年新落成的

女生宿舍,因地处校园东端,被师生调侃戏称而得名,乍听上去有些“正宫娘娘寝宫”的味道。东宫楼下,每日都有女役看管、门禁相当严,男生一年当中难有机会得入其门,唯独每年校庆日这唯一一天的“官方开放日”。于是在每年这天,“观光客”满楼川流不息,只见男生们各个打扮整齐,在“东宫”里东张西望,其中还有好客女生自备些糖果,邀男生入室叙谈。许有成说,每年“官方开放日”后,各类谈资破土而出,学子谈笑多了不少趣闻。

  印记:复旦为她们烙下“独立”

  许有成评价说,那时的教会学校也招收女生,但其中清规戒律较多,女生循着宿命论甘于社会对她们相夫教子的期待。而复旦“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浸染着这些走出闺阁的女生,数年后见诸于她们身上的是不受羁绊的自我个性,甚至还有些许“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

  4年校园生活,为女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子,它的开启使她们性格不同于同时代的女性。走出校门的严幼韵就是典型的一位———1942年,珍珠港事变爆发,日军攻占马尼拉,严幼韵时任马尼拉总领事的丈夫杨光和七名外交官惨遭杀害;面对命运骤变,这位几乎没有吃过苦的上海滩名媛却镇定地承受着一切,含辛茹苦地带领外交官家属的大家庭顽强地生活下来———她不仅带领她们在马尼拉的院子里养起了鸡和猪,还学会了自己做酱油、肥皂。复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说,前阵子去美国探望101岁的严幼韵时,老人讲述了对这段日子的回忆:“现在我回过来看,当时的我们确实非常勇敢。我们那时比我现在大多数的孙辈都要年轻———我与莫太太(莫介恩领事的夫人)30多岁,其他一些人则更年轻。尽管我们不知自己的丈夫生死如何,非常担忧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的命运也完全无法确定,但我们直面生活,勇往直前。”

  温婉不失坚忍、淡秀也不失沉毅,这就是复旦渗入它女门生们血液中的精神气质。(作者:张计红)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