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复旦西迁 五千里路常入梦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9:00 新闻晨报

  凇沪战争的枪声,刺破了上海20、30年代短暂的平和,倘大的中国已然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为了学子的安全。1937年,复旦大学被迫西迁。

  1938年,重庆的夜晚,复旦学生们拎着自己的菜油灯去自修,大教室里,一根根白色的灯芯发出如花生米大的光亮,映衬出一张张默默研读同学的脸,颇为壮观。这样的日子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

  5000里苦旅,从江湾到牛古岭,从牛古岭到重庆;8年岁月,物资紧缺,缺衣少食。然而,一种力量、一个梦想,却让这些身负着国难家仇的学子依然如饥似渴地求学---这种力量是“希望”、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在路上:停停走走心彷徨

  局势: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江湾校区的宁静全然不复。为求学子安全,

复旦大学决定与大夏大学组成临时联合大学,一起西迁,一部最初迁去的就是江西庐山。

  9月以后的牛古岭,游人鲜至,“休眠”的宾馆正好空出来给学生入住、上课。庐山的冬天来得特别早,11月就已是漫天的白雪。如此诗情画意的校园,让这些江南学子感到格外新鲜和兴奋。寒冷让吃饭变成了大问题———等回到宿舍,所有饭菜早已冷到结冰,根本难以下咽,即便如此,许多同学对这点“小小苦难”也不以为意,他们都乐观地以为,庐山上的日子只是一次短暂而美好的停留。

  37级新生朱立人就是当年900名西迁学生中的一名,88岁的老人讲述了自己当时离开上海的情形———带了几本书,装了几件简单的衣服就匆匆赶去复旦报到。当时20岁的他认为,战争或许不会持续太久,很快就能回上海了。好景不长,没等到雪融花开,南京失守、日军西进的消息就传进校园。校方再次决定内迁贵阳。朱立人说,搬离庐山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或许事情并没他想象的那么乐观,什么时候能回上海真是个未知数。“是否跟学校走?”当时同学中分成几派,有的决定去延安,直接投身

抗日战争;有的决定留守或回乡;“而我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尚可,决定和学校一起前进。”朱立人隐约感觉到:只要知识火种不熄,就有希望。

  剩下的500人,一路停停走走,战事吃紧的消息时而传来,不知前路何方,心里充满彷徨。从庐山迁到九江,他们好容易等到一条因对方临时放弃空出来的客船。因舱位有限,朱立人和部分同学每天睡在顶层的甲板上,老人说:这点苦年轻人是可以承受的,当时苦的是心情,不知哪天可以开课。

  在重庆:苦乐交织的日子

  局势:1937年年底到1945年,复旦师生在重庆度过了8年艰苦的读书生涯。

  1937年,疲倦不堪的师生行至重庆,受到当地各界的热烈欢迎。就这样,复旦师生在重庆落下了脚,在这个相对太平的大后方,背井离乡的师生开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36级会计系学生汪企伦,当年因战争没来得及同母校一道西迁,在各地辗转借读,饱尝逃亡之苦,终于在1939年得以重回母校。现已93岁高龄的老人回忆起当初的校舍依稀记得:“宿舍是个煤矿厂房,墙壁又脏又黑又潮湿,一不小心蹭上就会留下黑印子。地面也全是没压实的煤渣,一到雨天就变成烂泥滩。”这些,对历经流离的汪企伦来说,“能有个地方安身读书,已然不易”。据说,那时晚间有自修课,每位学生都会发一盏陶器菜油灯,灯上有个小油碟,可装一两油。有学生就将点剩下的菜油倒沥在杯内,次日再让校工加满。半月一月后,积满的大半杯菜油用来泡饭,补充长期不足的营养。

  心灵上的营养则是各民主人士在校园慷慨的讲演,迄今仍记得学号为8970的汪企伦幸福地回想:“学校西迁后,我在各地借读时一直梦想能回母校,一直留恋那种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的氛围;回来后发现虽然是战争时期,这种气氛依然在延续,丝毫没有减弱。”

  庆胜利:操场上办起百鸡宴

  局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当年12月,复旦大学开始重新迁回上海。

  即使在当时后方的陪都,警报声也时常划破这所山城大学的静谧,敌人的飞机也常会冷不丁地侵扰校园。“抗日”依然是师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同学们会自发三五成群讨论国事。”思想进步的朱立人则在同学中组织了“抗日文艺协作会”、“读书会”等,他们还深入矿区调查矿工生活、组织“民众夜校”在百姓中宣传抗日。汪企伦和后来成为她夫人的同学吴杲,都是积极参与者。老人说,日本人的暴行让他深深感到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在上海借读时,他曾在租界遭到日本浪人无端搜查,无奈遗失了无时无刻不挂在胸口的复旦校徽。

  历经8年,曙光在1945年8月15日那天破云而出。当时在复旦担任校工的王德耕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一刻:10点左右,广播中传来章益校长慷慨而激动的声音: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校园顿时沸腾,师生奔走相告。当晚5点,大操场上摆起百鸡宴,全校师生坐了100桌,每人发一碗土豆烩鸡块,米饭敞开供应;不少人还自备大曲酒,忘乎所以,即兴举行了抗战胜利晚会。

  那夜,复旦不眠。

  几个月后,复旦终于迎来了回归故里的时刻。又一次打点行李,作别久驻的重庆校园。王德耕说:这次是充满希望的旅程。(作者:张计红)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