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简史:上海补习部(1938.2-1946.3)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0:36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
立校赫德路 抗战爆发,复旦学生随校西迁者不过三分之一,其余既以经济及交通关系未能入川。租界环境与前无异,复旦留沪学生在租界内其他继续开学之国立、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借读。但借读他校乃不得已之办法,学生甚感不便,遂环请留沪教职员予以学业上之救济。1938年2月,李登辉出面租赁北京东路中一信托大楼四、五两层为临时校舍,校名暂称“复旦大学沪校”,经费以学费充用。2月23日,沪校开始上课,注册学生410人,教员44人,开设课程90余门,300学时。除新闻、生物两系暂停外,其余四院照常授课。6月25日,学期结束。 “沪校”当时未得教育部认可。1938年6月初,吴南轩自渝来沪,与李登辉商定,改校名为“ 复旦大学上海补习部”(在招生时仍用“复旦大学”名义),获教育部同意。渝、沪两部实为一体,对外关系以渝校为主。沪校有关教学、人事、学籍等事项统由渝校办理,呈报教育部备案。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饬令对沦陷区学校实行甄别,沪校是当时唯一未被甄别的学校。中一信托大楼地处闹市,不宜办学。1938年8月,沪校租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路)1726号为校舍。上课两周,法租界出面干涉,著令学校停办。9月下旬,校址迁至仁记路(今滇池路)中孚大楼三楼。12月22日,沪校以李登辉、殷以文名义,向中国实业银行租赁赫德路(今常德路)574号3层楼房一幢。在1939年1月至1946年3月长达7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沪校以此楼为校舍。 建立教学秩序 1938年8月,金通尹返沪,任教务委员会主席,主持日常教学工作。8月下旬,沪校教师增至64人,校系两级负责人陆续配齐:名誉校长李登辉、教务长应成一、训导长孙绳曾、总务长叶秉孚;中文系主任应功九、外文系主任顾仲彝、教育系主任陈科美、化学系主任戴岂心、土木工程系主任金通尹、政治系主任耿淡如、法律系主任施霖、经济系主任王恭谋、社会系主任应成一(兼)、银行系主任朱斯煌、会计系主任袁际唐。 由于仪器多数西迁,理科教学和实验困难。沪校以赊帐方式购置若干器材,因陋就简,实验在附属中学实验室进行。土木工程仪器价值昂贵,购置不易,由李登辉出面向交通大学商借,沪校学生在其空置时间进行实验。 沪校严格执行考试规则。1939年4月,李登辉又提出推行导师制,各系主任担任学生导师,负责指导学习和研究。同年4月3日,沪校决定恢复新闻学系,未果。 1940年夏,江浙沦陷区学生大量涌入租界。沪校接收一批邻省借读生、旁听生和转学生,秋季注册人数猛增至1109人,使本来狭小的校舍更加拥挤。为尽量满足失学青年求学要求,沪校教职员工加倍努力,使本来只能容纳500余人的校舍扩容至850人。1941年秋,沪校注册人数达到1272人(渝校同期人数为946人),集中于会计系、土木工程系、经济系和银行系。 抵制敌伪控制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沪校直接受到威胁,处境日益艰难。1942年初,在沪校董一度决定停办沪校,教职员工一律解聘。1月下旬,沪校改组为“笃正书院”,以应付局势,但时隔不久又恢复办学。香港沦陷,沪校与渝校联系渠道改由安徽屯溪转递。为应付日益恶化的局势,1942年2月,沪校成立校务委员会,实行集体负责制。10月,汪伪政府教育部拟将大夏、光华、圣约翰和复旦四所大学合并为一。因四校联合抵制,阴谋未能得逞。 在敌伪占领租界期间,李登辉不屈不挠地与企图控制学校的敌伪作斗争。敌伪曾对李软硬兼施,其首脑10多次邀请李登辉出席各种“盛会”,均被他以目疾为由回绝。戈登路警察局特高科、日本宪兵队等机构多次企图控制学校,均被李断然拒绝。在敌伪环伺、经济窘困之中,沪校师生以“最后一课”的精神,坚决对敌伪实行“三不”方针——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维护了民族气节和复旦声誉。1944年前后,李登辉较完整地提出“复旦精神”的概念,内涵为“牺牲、团结、服务”(Sacrifice,Solidarity,Service)。 1943年夏开始,沪校学生数大幅回升。这年秋天,注册学生达1296人。1945年8月,抗战胜利,秋季注册学生多达1640人。 9月,受渝校委托,沪校成立孙绳曾等5人组成的江湾校舍接收委员会,聘请奚玉书校友协助接收。10月,派土木工程系、化学系师生先行入驻江湾校园,为次年复员打下基础。1946年2月,沪校校务会议决定,3月25日起,在江湾上课。至此,历时八年的原沪校也因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告结束。(校史研究室 钱益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