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学期重于假期》正文
第七讲: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9:34 新浪校园

  一个小学生能否快乐生活,能否积极进取,能否出类拔萃,将来能否成就事业而有所作为,归根结蒂得靠他自身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孩子成长,也不能包揽他的终生。因此,“独立性”是孩子成人和成才的脊梁骨,有了这根坚强的脊柱,孩子的人才大厦就可筑起高耸的构架,而决不会坍塌。

  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应把养成独立性、克服依赖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于学会做生活的主人的最佳年龄,应让他们逐步认识自身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智慧,步入人生之途。

  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独立性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属于少年儿童自我发展素质的核心部分。为什么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的孩子最能干”?为什么古人又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都反映了一条真理:因为穷,因为磨难多,父母不可能娇宠溺爱孩子;孩子也不得不从小接受磨炼,学会了当家做主和自我进取,所以才变得聪明能干、自爱自信和坚忍不拔,小则可“早当家”,大则成“伟男子”或“奇女子”。

  最近,我回故乡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认真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加深了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收益良多。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代就具备了成才的四大要素:一是丰富的生活感受和见闻,他小时候曾到绍兴地区30余个乡村生活过,见闻甚广;二是他早期识字阅读,从小爱书,从7岁开始就逐渐过起博览群书的生活来;三是他从小饱尝曾祖母、祖母、母亲,还有保姆及奶妈等人温馨的爱,希望的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心田;四是家境的骤变和破落,锻炼了他的独立性,磨炼了他的意志。

  由于祖父科场舞弊,案发入狱,等待问斩;父亲又吐血浮肿,卧病3年而亡,作为长子、长孙,小鲁迅自然要受些磨难,早早地参与维持家庭生计。他回忆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贷铺(当铺)和药店……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贷铺则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当时的“名医”开方要用“药引”,有时需同穴居住的“蟋蟀一对”,有时要破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有时要“鲜芦根一尺”,或经霜三年的萝卜菜等等,这寻找“药引”的任务自然也落在小鲁迅身上。

  鲁迅的独立性就是这样逼出来的。由于家庭的破败,让他尝到了生活的酸楚和世态的炎凉,他曾气愤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于是他决心独立地离开故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苦难确实能促进孩子独立而坚强。那么今日社会,家庭生活丰衣足食、幸福美满者居多,是否也要早点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呢?是的,非常必要。小学生不学习做生活的主人,不养成“独立”的人格,将来就会变得懦弱无能,历史上蜀国的阿斗(刘禅)就是这样的典型。看《三国演义》时,把阿斗的作为与其父亲、叔叔辈们相比,怎能不叫人有切肤之痛呢?

  人们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吧。据《黄金时代》报道,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与30名中国孩子在内蒙古大草原举行探险夏令营。两国孩子每人都要负重20公斤,步行50公里。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仅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已把水喝光,把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根本不懂什么生存意识和环境意识。

  有个叫黑木雄介的日本男孩闹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叫他放下背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在医生的劝说下,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过了一会儿,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而有个中国女孩病倒了,一见医生就哭,于是被他人送回大本营。

  晚上,队伍到达了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野炊宿营。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米粥,先请大人们吃,然后自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中国孩子有的啥也不干,只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认为应该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才对。

  第二天,探险队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赶来看望———他的孙子已经发烧一天多了。谁知他只给孩子丢下几句鼓励的话,即乘车离去。而头一天下大雨,当发现道路被水冲垮时,中国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冲出了步行艰难的地段。

  草原上,日本孩子把用过的杂物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的废弃物却走一路丢一路……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严重弱点。然而孩子的弱点,不正反映出家庭教育上的误区吗?难怪事后中国数十家报刊对这一事件发起了热烈的讨论,连《人民日报》也为此发表了大块文章。这场风波给望子成龙的独生子女父母敲响了警钟。

  当然,我们并非要求今日的小学生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让孩子从小学做生活、学习的主人,具备克服困难的精神,不滋长依赖性和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却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千万不可丢失这一教育必修课。

  记得刘少奇同志曾有这样一则教子轶事:1965年夏,他鼓励10多岁的小女儿平平到河北新城县高镇去找妈妈。刘少奇把一位秘书叫去,对他说:“我写了一封信叫平平送去,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更不要用小车送她;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车站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

  秘书觉得平平还是个孩子,又从未出过远门,听了刘少奇的话认为不妥,要求派人送平平。可他哪里知道刘少奇完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锻炼她的胆略和智谋才这样吩咐的。刘少奇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总靠大人,要让她自己去闯闯,才能得到锻炼。总靠大人帮助,她倒是舒服省心,可将来不会做事情。”他接着又说:“对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跌些跤子,受些挫折,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得到锻炼。”少奇同志说得多好啊!

  当然,孩子很需要管,但管归根结蒂是为放服务的:放手生活,放手学习,最后放出家庭,放出学校,放出家乡,甚至放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竞争,有的还要放出地球进入太空探险呢!

  所以,管孩子决不是包办,更不是监督,也不仅仅是管教,否则就会培养出鲁迅批评过的那样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毫无主见,只有奴性。这样就会扼杀孩子的创造精神,使他失去很多智慧、能力、勇气和自信。现今社会,有些人从出生到上学、找工作,甚至结婚、生孩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都要在父母的呵护下实现。许多小学门口,早送晚接的人群如潮;不少父母自愿充当孩子家庭作业的“书僮”;中考、高考的考场外,陪考家长甚至比考生更为焦虑紧张……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当看到父母们节衣缩食,勤俭生活,而一些大中学生却潇洒地吃喝玩乐时,我们更是感慨不已!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最好应从婴幼儿期开始。“早教方案”的早期学员(后被聘为特约研究员)来淑玲同志,在培养女儿田晨的独立性方面很有心得。当她与1岁多的女儿商量逐步断奶时,孩子居然不哭不闹,几天就断了奶,逐步改吃其他食品。孩子2岁时,妈妈鼓励她快乐地做家务、搬小凳、叠小衣服等,还在游戏中培养她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同步发展。所以田晨3岁脱盲,4岁广泛阅读,以后自己的事都能自己处理。最令人感动的是,田晨上小学后责任感特别强,不但学习从不需要催促,而且反过来关心父母。

  一天,妈妈累了,犯了“懒”病,晚上磨磨蹭蹭,不想完成领导交给她的一项书写任务。田晨看了很着急,劝妈妈抓紧做事,说:“好妈妈,抓紧干吧!今天的事今天完成才好早点休息,不然明天领导会批评你的。”看妈妈还没动手写,她就帮妈妈整理好写字台,摊开纸,放好笔,督促妈妈快写,并说:“快工作吧,我陪你!”这是何等感人的情景!

  又有一回,我邀请来淑玲同志从哈尔滨来湖北大学讲课,在全国早期教育培训班上介绍她培养早慧儿田晨的经验,还邀请田晨跟随妈妈一起来武汉玩,让叔叔阿姨见见这位早慧儿。与妈妈一起坐飞机来武汉旅游,这对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该有多大的诱惑力啊!但是田晨高兴了几天之后,却主动放弃了来武汉玩的机会,她认为学校的功课紧张,不能耽误。这个决定连我和她妈妈也感到意外,并深感遗憾(当时我还没有见到过田晨,很想见她,并认为旅游也是学习)。但转念一想,孩子的决定有她自己的道理,而她的独立主见和自控能力更非同一般。后来她之所以成为小作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0岁就被聘为《中国少年文学家》杂志记者,难道不是得益于她的独立主见和坚强性格吗?我确实要拜倒在孩子面前,甚至要五体投地了!

  我要大声疾呼: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假期是孩子自己的假期,要求他们做假期的主人!家长和老师不是不管孩子,而要重在启发、引导和指点,切不能包办代替,或事事靠成人组织活动;当然也切不可放任自流,任其无聊游荡,无所事事。要让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比较宽松自由。在假期里,他们走出了课堂,摆脱了教材、进度、考试、分数的束缚,是锻炼独立思考、安排独立生活、练就独立处事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精神的大好时光。如果引导得法,父母从此将能充分享受孩子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欢乐;当孩子进入少年以后,就再也不用为管教孩子而心力交瘁了。孩子定能自己成人,自己成才,你当当“参谋”“顾问”足矣,他反过来将关心、体贴父母,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那么假期的家庭生活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呢?

  第一,尊重孩子,扶植他独立人格的形成。

  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应有独立的人格,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且他已长大成为小学生了,应有义务受教育,有能力学习,有能力处理属于自己的事;还要相信他会一天天地进步,不断增强独立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父母应在行动上尽可能扶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并做到以下几点:

  1. 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独立隔开的小角落。帮助孩子建设、购置自己的小家当,如书桌、书柜、玩具柜、工具箱、地图、地球仪、钟表、日历、床铺、衣柜及各种学习、生活用品。孩子还应有他喜爱的种植园地(花盆、花钵也可)、饲养园地(水缸、金鱼缸、木箱也可)。要指导和协助孩子自己动手布置这个生活小天地,让孩子成为这个小天地的第一主人。

  2. 逐步建立起好朋友式的亲子关系,长期保持和蔼可亲、相互尊重、文明礼貌、严肃认真的亲子态度。父母要多与孩子平等交谈,给孩子以积极鼓励,同时也要耐心说理,严格要求,甚至批评指正某些不良行为;但不要啰嗦、数落,严禁打骂、耻笑,尤其在公开场合或他人面前定要维护好孩子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美好形象。家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对孩子的发展前景永远要充满信心,决不可泼凉水,或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来。

  3. 家长心中虽然应十分关注孩子的行为,并时常考虑激励他前进的方法,但表面上决不可处处“盯”着他,监督他,提醒他,应努力培养起孩子自己的责任心才好。可以启发、帮助孩子制定双休日时间安排表或假日活动计划,让孩子自己去实施。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总结成绩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再给予鼓励和指导,让他明确下一步的任务,去努力实施。这样反复指点,孩子的主动性、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总之,家长必须摘掉戴在自己头上的“保姆”“督学”帽子,自觉站到“参谋”“顾问”和半个“教练”的位置上去。

  4. 热情欢迎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家里玩,与他们礼貌相待;也支持孩子外出与小伙伴们一起做有趣有益的事。要让孩子们快乐地、无拘无束地交往,家长适当参与一些活动和趣谈。尊重孩子,自己也能赢得孩子最大的信赖。

  5. 茶余饭后常与孩子聊天、讨论、劳动、下棋、打球、散步,父母有不了解和不懂的问题,也要虚心请教孩子,使孩子在父母面前无话不说,从中了解孩子的全部思想和生活,并给予适当的赞许、鼓励、帮助、批评和安慰。这样的孩子,会迅速完成独立人格的建构。

  第二,指导行为,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指导孩子的独立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行为与性格关系极大,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收获性格,而播下性格的种子,则收获人的命运。孩子独立的人格是由独立的行为习惯积淀而成的。假日里指导孩子独立行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要求孩子自己掌握作息时间,一切活动不要成人催促,最多只能请求成人提醒,但决不可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样,他事先就应当安排活动计划,制定作息制度,做到活动内容有动有静,有个别的,有集体的,丰富多彩。作息时间表内,应当包括早锻炼、兴趣活动、自由玩耍、假期作业、看电视、听广播、集体游戏、写日记等内容。如有外出参观等重要活动,自己应事先作好充分准备,做到点点落实。看电视要事先与父母商量,在节目报上选定节目,只许看那些应当看的内容。

  2. 要求孩子有独立的动作形体美,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行动敏捷,不许磨蹭,也不许常偎依在父母身上。孩子的房间主要按他自己的意愿布置(包括选择自己喜爱的座右铭)。孩子买新衣,允许他选择自己喜爱而合体的童装。家里的某些大事(如购买大件物品,选择旅游地点等),应当让孩子发表意见。一家人上餐馆酒店,也让孩子参加点菜……

  3. 要鼓励孩子关心社会,关心周围的人,自由发表意见,自由写信,或提出看望某人以及走亲戚的要求。孩子的意见失之偏颇时,不可压服,只能说理,首先肯定他的合理面和独立见解,然后把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方面去。

  4. 给孩子适当的零用钱,告诉他要做金钱的主人,该用的地方大胆地用,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许花。要学会理财,花钱要记账,每个星期或每个月要向父母汇报,让家长了解支出是否合理。应鼓励孩子留心家里缺少什么必需品,主动为家庭添置小物件;注意亲朋缺少什么,主动为他人买点小礼物。

  5. 要花大力气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个问题前面已专章论述。

  第三,培养劳动习惯,自己的事自己做,集体的事主动做。

  劳动是培养独立精神的必修课。马克思认为,“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德国有一项法规,要求儿童做家务,如6~10岁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修剪草坪,14~16岁清洗汽车,搞园艺劳动等。据统计,日本儿童的劳动量比我国儿童高1倍,美国儿童则比我国儿童高5倍。我国独生子女劳动时间大幅度减少,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是大为不利的。

  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劳动是浪费学习时间,恰恰相反,劳动使孩子身心健康,精神愉快,聪明能干,品德高尚,尤其利于养成依靠自己、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

  1. 首先要求每个小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大人。除了确实力所不及的事情外(如洗较大的衣服,洗被单等),一般都要自我服务,及早培养起生活自理能力。

  2. 天天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洗碗、擦地、煮饭)和家庭生产劳动(如种地,饲养家禽),常常与父母、祖父母一起在有说有笑的劳动中愉快地生活,增强对家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3. 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大院、街道,种花,植树,灭蚊,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烈军属等,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

  4. 在劳动中指导孩子做事的计划性、有序性,鼓励他做到先后有序,有条不紊,精益求精,有始有终。指点孩子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使其增长知识和才干。记得我大约10岁时,开始到1里外的小河里去担水,回家时挑着两只装满水的小桶,需经过一条弯弯曲曲的窄巷,每每在拐弯处就把水洒得满地,到家时一担水只剩下一半了。后经妈妈提醒,我再挑着水到转弯处时就特别小心,严防小桶碰墙,这样就保证了水桶平稳通过。看到自己终于能挑上满担的水回家了,我心里非常高兴。这件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凡事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做好。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对此还记忆犹新。

  5. 孩子劳动时还要顺便渗透智力活动,启发他思考,提高其兴趣。如教孩子煮面,为什么不能把面条放进凉水里煮,而要等水沸腾再下?炒鸡蛋,什么时候放葱或大蒜,才能使它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养花,为什么要在早晚浇水施肥,而不能正午进行?甚至擦干净一块玻璃,也有一定的技术和操作规程……这些问题都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提高他劳动的兴趣和技能,进而把智慧迁移到其他才能上去。这样,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然会迅速发展起来,他将来肯定是个精明强干的人。

  此外,还要在劳动中提高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例如整理书柜、床铺,按季节变化布置家庭环境,房前屋后建设好小菜园、小果园,居民大院里建设一个金鱼池,植树,种花等,都能创造美的环境;甚至把衣服洗净、叠好这样的小事,也能陶冶孩子美的情操,培养孩子独立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力。

  怎样教小学生学做生活的主人?最后我要推荐《新三字经》这本好书。这本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着眼点在教孩子做人。具体来说,就是教孩子学习先哲,树立理想,主动进取,不畏艰难,高瞻远瞩,振兴中华等等。其中的中华典故、名人格言、祖国之最、科学成就等,是小学生最丰富的精神美餐。我坚信,中华文化定能养育她的后代成为21世纪现代化中国的实现者!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