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成长》正文
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5:52 《成长》

  作者:欧阳小戎

  17岁的娜塔莉娅躺在黑暗中睡不着,她在想什么呢?如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许会来上一段内心独白;如果是托尔斯泰,也许会从各方面分析一下她现在的处境;但是,屠格涅夫什么都没有写,他让一切尽在不言中:“别人的心……就像不透光的树林,女孩子的心就更不用说了。”他不喜欢直接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是描写心理活动产生的结果,并通过外部环境来渲染人物的心理,从而达到一种诗一般的效果。

  勿庸置疑,屠格涅夫是描写少女的大师,他笔下的少女一如他的文风:优美、精致、含蓄、回味无穷,充满理想色彩。他之所以描写少女,是为了给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安排一个爱情的环境,然而他却在创造俄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同时,不经意间创造了一段俄国女性的心灵史。

  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并不光鲜可人,娇艳欲滴,令人一看就魂不守舍。她们更不会寄希望于通过外貌取悦男人。那种徒爱虚表的爱也是浮华肤浅的,容易流于庸俗。屠格涅夫自然不会愚蠢到让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落到这种地步,所以他很吝啬,不愿赐予他笔下的少女们惊人的美貌,只是赐予她们一颗瑰丽的心,他的少女一般轻盈、灵动,花朵在她们心中盛开。

  在屠格涅夫的时代,女性还没有全面走向社会,想要过独立生活的女性似乎只能去做家庭教师或是助产士。所以屠格涅夫笔下那些煜煜生辉的女性,大多只好选择爱情做为救赎的方式。她们爱上自己心中的英雄,把爱人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把爱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在爱人还没有出现之前,她们已经具备了某种思想,并且在期待着具有同样思想的异性出现,所以当她们一旦发现理想中的人物忽然出现在身边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爱上了他。

  《罗亭》中的娜塔莉娅

  娜塔莉娅生于锦衣玉食之家,周围的人都是一群利己主义者,庸庸碌碌毫无思想,而且这些人还在试图同化这颗少女的心。娜塔莉娅是平静的,但平静中蕴涵着激情,对于生活,她有自己的想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亭出现了,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的思想闪耀着人性和自由的迷人火花,他热情澎湃,滔滔不绝的口才堪比古希腊的演说家。娜塔莉娅陶醉了,她为他睡不着——他崇高的理想难道不正是自己的理想吗?于是她不由自主和他交往,试图去了解他、鼓励他,最后爱上了他。罗亭的理想实在太崇高,让人不由心生敬意。而一个17岁的少女,不谙世事,但具有头脑,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了爱,很容易被这种崇高征服。娜塔莉娅爱上罗亭,与其说是爱上他这个人,不如说是爱某种崇高的事物。罗亭在她心中成了一个天才,一个远大志向的开拓者。罗亭已经不再是罗亭,而已经成为某种光辉事业的化身,于是她决定和罗亭一起去为这光辉事业献身。

  但是强大的世俗并不允许他们结合。罗亭很快在世俗面前退却了,而娜塔莉娅却比罗亭勇敢得多,她早已决心冲破世俗阻碍,抛弃虚伪的荣华富贵,抛弃家庭,同罗亭一起浪迹他乡,一起追逐理想。虽然她在学识和思想上不如罗亭,却比罗亭更为光辉。她敢于追求罗亭不敢追求的东西,敢于承担罗亭不敢承担的责任。但罗亭却让她失望了,这是一次失败的爱情。

  经历了这场爱情风波以后,娜塔莉娅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中,回到了世俗认可的道路。她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人,但是我们不能指责她,因为她理想中的人物并没有在生活中出现,罗亭这样的人物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她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贵族之家》中的莉莎

  莉莎和娜塔莉娅有着相似的经历,她们都对当时盛行于世的利己主义不屑一顾,她们爱上的人物也相似。拉夫列茨基也有崇高的理想,并希望做一些有益的事。所不同的是二人遇到的矛盾不同,娜塔莉娅爱情的阻碍来自于罗亭的贫穷和地位低下,拉夫列茨基不存在金钱和地位的问题,莉莎爱情的障碍是拉夫列茨基已婚。

  莉莎是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与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娜塔莉娅相比,莉莎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妇女,忍让顺从、宽厚驯良、笃信宗教。身为贵族,她却认识到农奴制的罪恶,“我什么都知道,无论是自己的罪孽,还是别人的罪孽,还有爸爸怎样聚敛自己的财富,我全都知道。”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不仅没有使她感到幸福,反而使她具有某种负罪感。宗教带给她灵魂上的纯洁,却又束缚了她的思想,最终促成了她爱情的悲剧。“上帝结合起来的,怎么能分开呢?”人生、婚姻中宗教的意识在她脑海中深深扎下了根,当他面对拉夫列茨基妻子的时候,强烈的负罪感使她很快放弃了爱情。

  如果她具有超越时代的意识,像哈代笔下的裘德,她应该冲破宗教、世俗、家庭的束缚,勇敢地促成拉夫列茨基和妻子离婚而与他结合。但是,她没有。莉莎作为一个悲剧的牺牲者,被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似乎有些过分苛刻,也显得荒唐。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在爱情失败后没有像娜塔莉娅那样随波逐流,她出了家,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既然不能把生命献给爱人,那就献给同样深爱着的上帝,谁又能说莉莎是不幸的呢?

  《前夜》中的叶莲娜

  叶莲娜是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中最为理想化的一位,比起娜塔莉娅和莉莎,她更富自由思想,更勇敢,更决断。

  如果说娜塔莉娅和莉莎只能配罗亭和拉夫列茨基这样的徘徊在理想与自由的边沿的“多余的人”的话,那么与叶莲娜相配的则是英沙罗夫这样“有自觉意识的英雄”。屠格涅夫一直在为俄国未能产生英沙罗夫这样的英雄而苦恼,但是“既然有了叶莲娜,那么俄国的英沙罗夫就不会遥远了”。

  周旋在叶莲娜身边,与英沙罗夫竞争的都是当时俄国青年中的翘楚。他们是代表艺术的舒宾和代表学术的别尔谢涅夫。但叶莲娜看不上他俩——他们目光狭隘,缺乏远大志向,缺乏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尽管他们都善良而又有才华——她的思想超越了她的时代,尽管她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弱小者充满同情和怜爱,但她绝不是一个心灵纤弱的人。她拥有大爱大恨,她和英沙罗夫之间的爱超越了一般意义的男女之爱,他们心心相印,胸中燃烧的是共赴艰难岁月和艰苦事业的激情,这爱带有那么一点柏拉图式的理想。尽管娜塔莉娅和莉莎已经十分勇敢,十分难得,但和叶莲娜一比,她们多少显得有些优柔寡断。

  叶莲娜在追求自己爱情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完全不亚于任何一个男子。当她得知英沙罗夫想要离去的时候,便主动去找他,向他表白自己的爱情。相恋以后,又勇敢地和他秘密结婚。她的执着、坚韧和勇敢,升华成为一种女性特有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英雄气概造就了一代代永恒的女性,我们仿佛看到了南丁格尔女士,伊莎多拉·邓肯还有林昭。叶莲娜在风雪交加中离开祖国,与丈夫一同准备奔赴杀机四伏的保加利亚,这一刻她是幸福的,但上天似乎不愿赐予她长久的幸福,病魔夺走了英沙罗夫年轻的生命,而叶莲娜在丈夫死后并没有回俄国,她一如既往地勇敢、坚韧,她选择了去保加利亚,准备做一名护士,希望为丈夫的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她是多么的爱他,尽管他已死去,他们的爱情却不会中止。最终,她杳无音讯,生命在无尽的淡淡的哀愁中不知归落何方。

  《处女地》中的玛丽安娜

  如果说大多数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无论怎么执着,怎么勇敢,她们最终还是要通过爱情来救赎自身的话,那么玛丽安娜则直接投身于她所向往的事业和理想。“如今你们,你们全体俄国女人们,已经比我们男人更能干,更高强。”女性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男人的支持和助手,她们自己走上前台,在历史的潮流中尽情展示自我。爱情已经不是她生活的主旋律,而下降为生活的一种补充。

  当然,这种爱情必须建立在具有共同思想,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上,并且,爱情是追求理想和事业过程中的相互支持。自打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爱上自由主义者那天起,她们似乎就注定要成为革命者。

  玛丽安娜和以往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养尊处优的小姐身份不同,她只是个寄人篱下的姑娘,但她又具有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共同的特征:纯洁、勇敢、拥有自己的观念和理想。但是,玛丽安娜并不象以往的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那样理想化,她有自己明显的缺点:莽撞。她不加思索就爱上了涅日丹诺夫,而这个涅日丹诺夫虽然是个革命青年,却是革命者中的一个“多余的人”。他软弱、迷惘、多疑,虽然两人拥有共同的信念,却不是理想的革命伴侣。她跟他走了,逃离舅舅令人厌恶的家庭,却没有找到幸福。他们不幸的根源不仅来源于两人性格上的弱点,更来源于他们为之献身的乌托邦仿佛是个失败的理想。涅日丹诺夫失去了信仰和信心,他开枪自杀,临死前把玛丽安娜托付给索洛明,索洛明带着玛丽安娜渐渐偏离了原先的理想,也许他们会坐牢,也许会被流放,但他们的理想依旧没有前途。

  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离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每当翻看那些书页,总忍不住为她们怦然心动,尘世中,纯洁的爱情实在少之又少,在这种美面前,我不禁徒然生出伤感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