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故事:25块钱新买一条裤子上大学(图)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0:45 新京报 |
![]() 说起家人供她和弟弟上学的艰辛,赵超拭去眼角的泪水。 赵超说,大学毕业后,要让母亲生活好一点。本报记者倪华初摄 姓名:赵超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7年12月6日 毕业中学:广渠门中学宏志班 住址: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镇柏崖村瓦窑沟 文理科:理科 高考成绩:569分 第一志愿:北京交通大学(已被录取) 赵超2岁时,一块吊车上的水泥楼梯间板撞在了生父的后脑上,这位建筑工地的小队长因此离开了人世。 “生了个丫头,他(赵超生父)家里人不喜欢。最后,只带了一床破被褥,我带着赵超离了家出来。”赵超的母亲说。 孤儿寡母的生活持续到赵超上幼儿园。“有一次,她问我,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我没有?”这句话让赵超的母亲泪落如雨。随后,赵超有了现在的父亲,和一个弟弟。 每年清明,赵超和母亲都会去给生父上坟。虽然仅有的一些有关生父的回忆,都是来自周围亲人的讲述,但赵超却很肯定地说:“我亲爸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他当年也参加了高考,差一分半没考上。他一直对我妈说,要把我们娘儿俩带到北京去。现在我考上大学了,我发誓,要把我妈带到北京城去生活,完成亲爸的遗愿。” 全家还了13年债,还剩两三千 除了地以外,赵超家有近200棵果树,收获的苹果、梨、杏、栗子,每年能挣不到1000块钱。 赵超的家是正对着密云大城子镇柏崖村的许多山坡中的一个。 绿的山,绿的坡,绿的核桃和梨挂在葱绿的树上。 山坡上有全家四口赖以糊口的一亩八分地,绿的果子熟了,将变成全家最主要的收入。 走进栽着果树、搭着黄瓜架的院子,三间瓦房里,破旧的家具和早已过时的电器靠墙放成一排。 “电视机、冰箱、书柜,还有天花板的灯,是大舅给的;洗衣机、衣柜是小舅给的;书柜里的书,是表姐给的……”赵超一遍数下来,发现只有板凳和风扇是自家买的。 站在院子里,赵超的母亲指点着山坡上某个目光不及的地方:“坡上有9分多旱地,9分多水田。种的小米、玉米、豆子什么的,就是一家人的口粮。实在不够,就从她姥姥家提一口袋米呀面的。”家里的地少,因为改嫁到这里的母女俩,没有获得生产资料。只有赵超继父的一份。 赵超的继父,曾经是建筑工地的合同工。1997年被解除合同,8年的农民工生涯,只留给他一只残疾的右手。 这几年,赵超的继父都在家务农。除了地以外,山坡上、院子里有近200棵果树,收获的苹果、梨、杏、栗子什么的,每年能收获不到1000块钱。今年,赵超的继父弄回了一辆三轮车,开始走街串巷收废品。每个月能有一二百元收入。 “挣的那点钱,除了供赵超和她弟弟王越上学,还要还债。家里惟一能撑点门面的,是几间1992年盖的房。当时东拼西凑,借了近一万多。”赵超的继父掰着指头算了算,“还了十三年债,现在还有两三千。” “她爸经常说,如果家里谁得了小病,就给看。得了大病就算了,不给治了。”赵超的母亲说着说着,话音又低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