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I成长青少专家门诊部正文
除了应试还有他路可走吗?

http://y.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 15:16 新浪y-zone(青少)

老师:

  除了应试教育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

  新浪网友


新浪网友:

  父母们必须要清楚,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适合一部分特质的孩子,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这意味着,有很多在智力特质上并不适合应试教育的孩子,从根本上就处于一个天然弱势的竞争位置上,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在各种各样的外因作用下,这种弱势往往会越来越明显,而且通常难以弥补。(就好像腿短的孩子,尽管付出了努力,却很难跑过腿长的孩子,尽管他们可能是年龄相同,也仅仅是年龄相同)。如果因为孩子不是很适合应试教育,没有取得很好的分数,就过分地苛责、甚至打骂孩子,结果就会成为一种对孩子而言特别残酷的身心折磨??甚至将一个原本有可能在别的方面大有出息的孩子给牺牲掉。

  应试教育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所有的考试都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权威。(这种考试培养的是人的模仿能力,个人的选择只有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才算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甚至连批改作文都有所谓三段式的考试公式可套用,这也是为什么个体千差万别的孩子,在经过应试教育的训练之后,往往会变的没有特点、千人一面的原因。);应试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全才”教育,各门成绩都要高分(这样总分才能高)。在这样一种考试模式下,那些记忆能力的和摹仿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天然地占据了竞争的优势,而那些有着创造性的思维,或者,有着特殊专长但某门学科偏弱的人是很难获得机会的。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由于国家教育直接是和分配工作、提干、农转非等等的现实利益相挂钩的,所以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要想有一个比较好的前程和出路,就只有应试高考这一条路。所以大家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独木桥。

  既然是独木桥,就意味着没有其他的选择。于是,无数的中国家长和孩子,就进入了一个痛苦的老鼠赛跑的怪圈:越多的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被挤下水,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拼命地、更使劲儿地挤上去,于是,又有更多的人落水……教育变成了一种对家长和孩子,长达十年的,让人身心、财力俱疲的痛苦折磨。而过了独木桥的人虽然未必成功,过不了独木桥的人则常常放弃希望,自认失败。

  然而,随着人才市场化的程度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国家的统一分配,转为就业双方市场双向选择,不过由于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以及传统文化巨大的惯性力量和人的惯性思维。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巨大现实压力下,已经投资巨大,上了应试教育跑步机的家长们,本能的反应就是加大力度,“鞭策”自己的孩子,要更加的刻苦,更加的努力,以求提高自身的竞争砝码,今天新浪教育频道的一篇《暑假 我们就这样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度过》的文章指出,“过去评价学生,主要看他能不能考上大学,现在变成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

  这种现象后面的本质,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就业问题的恐慌??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考上名牌大学,孩子就会找到工作了。

  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这种想法反映出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家长,不了解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特点所必然出现的集体无意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决定某种或某类工作的职位多少和薪金高低的,是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价格杠杆始终是发挥着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当某个热门行业的薪资上涨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试图进入这个行业,而一旦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开始供大于求的时候,行业的薪资就会下降,甚至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时,大量的投机者就会离开,而当人才供应小于需求的时候,这些行业的薪资又回涨起来……,从长远来看,在一个市场化的条件下,各行各业的薪资始终是在这样一种波动中保持平衡的。换句话说,有浪尖的时候,就有谷底的时候。如果孩子所从事的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其实男女都怕干错行),那么,他/她是很难坚持到底的。而一旦转行则面临着非常高的机会成本,以及也许同样的困惑(因为他/她的兴趣早就在应试教育中迷失了)。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孩子还有没有其他的出路?

  答案是肯定的。我很愿意提到少年作家韩寒这个特例,这个7门功课门门红灯的孩子,只有一个专长,就是语文的学习能力、阅读量和写作能力惊人,在市场化的今天,这一条就足以养活他了。很多人害怕他变成“仲永”,我觉得却是杞人忧天了。时代在变化,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也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就像F4也许只能红几年,但是,从个人事业的角度来讲,他们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个人的成功标准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更不存在所谓人人遵照的标准答案。与更多的,注定平庸的同龄人相比,韩寒即便成为“仲永”,也比一般人对社会更有价值。

  另外,我也知道有一些化妆师,他们有的并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是从发廊学徒出身,可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行业充满了兴趣,此外,还有勤奋和好学(不上大学,并不等于不读书,不学习,事实上恰恰相反,没有应试教育的束缚,他们得以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掌握了真正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成了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收入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相反,很多高考状元出来,在社会上却依然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也找不到社会的位置……当然不可否认,在教育资源被垄断的情况下,高考依然是一条捷径,但是,前提是你的方向选择得是对的。更何况,互联网络和出版业的发展,使得自我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便利时代。

  对于那些已经明显证明不适合应试考试制度的孩子,我觉得家长不妨让自己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不要再苦苦煎熬自己和孩子了。想一想孩子真正的志趣在哪里,让他/她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专一地去努力,慢慢地,总会有一定的成绩。当然,我要强调的是,我承认高考并不是惟一的成才途径,但是要想成才,不读书不行。就像一个立志要当摄影师的人,他起码要大量地读图,以及专业书籍,然后通过大量的摸索和实践,对本行业的知识了如指掌……我的一位同事说的好,“不管干什么,你如果真正干好了,都能赚到钱。”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而相反的,如果看到别人赚到了钱,不管自己的实际喜好,也去随波逐流,不但很难赚到钱,还会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民营教育力量未来一定会获得很大的增长,然而,对于在市场中求生存的民营教育来说,必须要意识到,民营教育的优点是去弥补应试教育所无法实现的教育内容,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照着应试教育的体系再去拷贝一个二流的“替代品”,从长远来看,只有真正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民营教育才能最终在竞争中长久地立足。当然,在应试教育依然有着强大惯性和影响力的今天,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实现的,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市场的调节威力已经在显现,随着更多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日趋严重,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一定会觉悟过来,从而为社会提供一些传统应试教育所不能培养的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在一个商品社会中,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真正稀缺的宝贵财富。

  事实上,一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已经在教育最初的时候,就会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人群划分,(将受教育者分成几个不同的教育类型),然而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先进的方法,慢慢的也一定会在国内普及开来。中国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也会感觉到受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不用再去忍受那种靠“头悬梁,锥刺骨”的变态方式,以求成为“人上人”的非人教育。

  而对于家长来说,也请不要再浪费大量的金钱,浪费自己和孩子的时间和幸福去“武装孩子”了。那种家长替孩子选择,让孩子参加各种古筝、手风琴、钢琴、书法、素描等等的艺术班的做法,实际目的依然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孩子以后找工作能增加砝码,就像一位母亲坦言所说的那样:“我送孩子到少年宫学习钢琴,一方面是想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以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问题是,这样功利化的目的,对孩子来说,又有何趣味可言,还能算的上是兴趣吗?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不知道孩子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家长们才会见什么都抓,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恐慌中,却不知道,无形之中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的精力,甚至使孩子失去了建立一个真正的竞争优势的机会。有多少刻苦学习钢琴考过十级的孩子,最后,钢琴技能对他/她找工作一点用处都没有,又由于孩子是被迫学的,憎恨都来不及,更谈不上喜欢和兴趣,多少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而以为自己的孩子会的多,就会拥有竞争优势,这是家长的天真。如果老板想要找一个销售经理,他只需要销售经理能用数字证明自己有过人的业绩,而并会不在乎他/她是否会弹钢琴,因为如果需要听钢琴,他会专门去请一个一流的钢琴家来,而不需要一个二流的弹奏者。如果用人单位想要找一个厨师,也一定希望他/她拥有最好的厨艺,而不是一手炒菜,一手给客人弹钢琴。那通常意味着两样工作都做不好。

  亚当-斯密早就在《国富论》中就指出,正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专业化(专门地从事某项或某个环节的生产)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才出现了社会分工。而有多少家长,却连这一点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缺乏。前两天我看一个民办学校的电视广告,除了宣传软硬件各种办学条件优越以外,特别加了一句,为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几乎从乐器、书法到影视明星全包了。这恰恰反映了家长们竞相攀比,生怕自己孩子拉下的心理。也不想想,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在这个赢家通吃的社会,一个人的前途,取决于他是否真的有特长,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会的多。

  当然,并不能过分地指责家长的这种攀比心理。因为家长本身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我们几千年传统教育,训练的就是对“标准”的模仿。比如对汉字一笔一划成千上万次的模仿,比如对唐诗、宋词的反复地背诵,对历史年代的背诵,对地理物产的背诵,对圆周率的背诵,从小到大,人们都习惯了在“标准答案”的坐标下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如果一个行为和“标准答案”或者别人的选择一样,心理就会觉得很踏实,如果自己的行为和别人不一样,潜意识中就会有背离了“标准”的不安感。然而,人类的生活是在向前进,新的问题和困难层出不穷,在生活中没有人会替你给出一个先验的“标准答案”。更何况,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事情是有标准答案的?而市场经济的嘲讽之处在于,一个商品只有和别的不同,它才可能有更好的价格。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这样。

  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也许一个孩子的前途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概括:首先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然后,帮助孩子专一地将这门兴趣培养成专长,然后,让孩子创新性地将这种专长生产出社会和他人所需要的产品,最后,在市场中“交换”别人的价值。

  暑期阅读行动专家组-戴佩良

  点击进入心理咨询,诉说你的心里话:
  中学留言区学习困惑 专业选择 人际交往 情感问题
  大学留言区:《非常日记》作者徐兆寿在线咨询

校园排行大杂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 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新闻排行:
·女生暑期忙堕胎(图)
·美国最富争议师生恋
·大学生帮母亲扫大街
·六成学生租房筑爱巢
·男生开价千万卖才华

:精彩栏目:
X年级  青春校园
Y流行  酷炫生活
I成长 玩转e时代
娱乐多媒体
 
:论坛热帖:
·贞操与生命孰更重要
·明星真实身高大暴光
·大学最浪费生命的事
·你知道亲嘴的味道吗
·女大学生的流产日记

:新锐论坛:
校园风云 校园连线
贴图画板 搞笑整蛊
鹊桥征友 校园爱情
Y类生存 娱人码头
男生天地 女生部落
·周杰伦新专辑抢先听
·中国最酷的超牛车牌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甄妮] 鲁冰花
·[孙楠] 只要有你
·[王菲] Eyes on me
纯情刀郎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