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复旦朱维铮教授推荐大学生暑假阅读书目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0:00 南方周末

  朱维铮

  年龄:69

  现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

  主要著作:《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那是对不读书者的一种箴言。其实开卷未必有益。假如只准读一种书,就像林彪宣称读他编的那本小红书便可穷尽天下真理,实践的结果怎样?不忘那十年语录大战史的读者,想必都有同感。

  可见,读书没有自由,或者说读书必须设置种种禁区,硬性宣判此书为香花,彼书乃毒草,对于“开民智”能够起到怎样的效应?也可引用古语,道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由此想到被迫做“牛”的岁月,有一阵天天在“监督劳动”之后,还必须在“牛棚”面壁思过。实在无聊,于是重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不想被监督组成员当众怒斥:“你的罪行交代完了?居然读马恩全集!”当时惊得我目瞪口呆,始知林彪虽折戟沉沙,他关于学马列只需读小红书的导向依然有效。

  不消说,我也因此变得更谨小慎微。作为教书匠,不得不年年给学生开列必读的或参考的书目,却始终限于历史,限于传统公认的经史子集名著。

  因而,编辑再三命我给读者开列七八十来本书目,就使我深感困惑。

  我早给本系专门史研究生开过52种书目,规定每周速读一种,其意不过是初次入城,必须熟悉街道布局和门牌号码而已。但他们进入各自的专门课题领域,我就听其自然,决不以私见妨碍他们在专门研究中的创新。

  不过,我赞成“随便翻翻”,就是说不为功利而乱读书,从中可能大获教益。例如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我方悟斯大林主义如何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而我曾奉作圭臬的教义,其实是用新名词表述的旧学说,即明清专制君主无不力倡的“道”。

  一年一度的暑假将至。为了休闲随便翻阅几种书,或可真的开卷有益。于是,介绍曾使我感兴趣的几种论著。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1851年12月2日,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仿照他的伯父拿破仑第一在52年前法历雾月十八日(1799年11月9日)的先例,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制度,自立为皇帝,称拿破仑第三。次年5月,马克思便在美国发表了这部名著,说明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怎样“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半世纪前我初读它的中译本《拿破仑第三政变记》,便深感兴味,开始了解历史是怎么回事。书中的历史概括或已“过时”。但马克思“对当前的活的历史”的图景描绘得那样精妙,特别是第一、第七两篇的历史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中文版,2003年)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G.E.Morison,1862—1920),打青年便好冒险,曾徒步穿行中国,于1895年起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用他的笔和舌,对清朝与英日俄美等国关系,发生过重大影响。1912年起他被民国总统袁世凯聘作政治顾问,更深悉中国政坛黑幕。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骆惠敏已将他的书信集整理刊布(1986年上海知识出版社刊有中译本)。但他更直接记叙中国观感与个人卷入中外政治漩涡内情的日记、备忘录等,尚未公表。已故的澳大利亚记者珀尔(Cyril Pearl),就根据这些第一手史料,著成这部传记,内容或过于琐碎,行文颇近于小说,但对于想了解清末民初政治文化史实相的读者来说,似乎更可由“旁观者清”而获得醒脑效应。

  ●《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新1版)

  清末湖南改革派经学家皮锡瑞,在1907年刊行的这部小书,假如没有周予同教授于1928年给它所作注释本的刊印,那末或许早已湮没不彰。较诸同时代的廖平、康有为,皮锡瑞坚持清代经今文学派的立场,更属正统。他对孔子以来由原始儒学到中世纪经学的历史陈述,自然充斥着党派性的臭味。所幸有超经学的这部注释本,使我们得以窥见中世纪经学史的真实历史概貌。我曾指出经学是中世纪中国的统治学说,它的传统体现于学随术变,可由这部注释本得到一证。

  ●《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初版)

  20年前为了给人文学科新进提供一部简明近代学术史参考读物,我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进行校注,合成《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初版)。该书早已售罄,而我也没有时间予以修订复印。仅得在韩国高丽大学任教余暇,重订此书,并撰导读,又列全书提要,成为本书。我希望读者认同这个校订本更接近历史原貌。

  ●《阿Q正传》(原载北京《晨报》,后收入《呐喊》,今之版本不计其数)

  用不着重提鲁迅这篇小说对于“五四”时代人们反思“国民性”的巨大影响。我初读载于《呐喊》的这篇小说,还是初中学生,但觉有趣而大笑。随年稍长而在大学中险些沦为右派,再读就笑不出来了。而后见鲁迅自述,谓他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禁茅塞顿开,原来由清代以来文化传统造成的国民性,底蕴竟在这八个字。因此,如当做现代史来读,也许另有体认。

  ●《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中译本,2002年版)

  美国费正清(J.K.Fairbank)、赖世和(E.O.Reischauer)合著的这部中国通史,影响不及费正清《美国与中国》那么大,却是费正清生前(他卒于1991年)增补完成的史著。当时他年逾八旬,仍力疾将本书末章续补到1987年。尽管此章结语关于中国革命的展望,在他身后遭到余英时等的非议,然而我还是欣赏题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章及其前一章“中华民国的兴衰”,以为中译文仅十万字,便陈述了民国与共和国两大段凡76年的现代史,而且取材宏富,叙史翔实,分析精细,要言不烦,堪称难得的“他山之玉”。

  ●《名家专题精讲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四辑24种,2002-2005)

  这其实是一套人文学科丛书,收入海内外24位学者的论著选集,人各一种,每种限收十篇,因而书名均冠以“十讲”、“十论”。编者所称名家精讲,未必名实尽符。但四辑所选的人和文,就各个专题所属领域而言,基本上可说实至名归。由于其中列有拙著《中国经学史十讲》,在此介绍,颇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通读了其中大半,所读每种都令我眼界大开,从而叹息“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者不妨各取所需,浏览其中一二种。

  ●《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1月)

  茅海建的这部新著,让我穷二日夜方释卷,不禁叹曰:百年前那100天发生了什么事,总算清楚了!有一阵,我讨论晚清“自改革”的思潮史,但面对思潮的终结,即戊戌百日维新的变法过程,常感困惑,不是因为研究成果太少,而是太多,多得令我只好坦承“你愈说我愈糊涂”。不想茅教授竟耗时5年,遍查北京、台北、东京和伦敦的中外档案,逐日细考,从矛盾的陈述中间,将戊戌百日变法的史实,清理得如此清楚,足解我惑。当然,历史考证很难吸引读者,但戊戌维新史既已进入各级历史教科书,那末想于史有知,似应注意此书。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4月)

  葛兆光近年在两岸三地各大学讲授中国思想史,到处受欢迎。我曾戏言他善于“哄小孩”,居然能够吸引那么多门外学子听他“讲古”。这部新著,汇编了他在清华、台大等校的讲课录整理稿,便证明他对于古往今来的思想历史,不仅了然在胸,尤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令外行入彀,也使内行点头。连引言、附说,全书16篇,既连贯又分立,虽断续阅读,也可得开卷之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