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正文
关注高校贫困生的“软贫困”(组图)

http://y.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10:27 新华网


因为可以赚取生活费!送水,累并快乐着。


为了节省开支,贫困生舍弃环境优美的学生公寓,入住廉价的老宿舍楼。

  据观察,在贫困生群体中,存在一种心理、生活和学习态度上的分化:一部分出身寒门的高校学子通过勤工俭学和发愤苦读,赢得众人的刮目相看;同样也有不少内心敏感的贫困生因一时的经济困难和心理困惑,从此放任自流甚至自暴自弃,不断地逃避,不断地感叹生活的空虚和无奈。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即硬贫困,而更主要是驾驭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较低,即软贫困。

  专家指出,贫困生所要面临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调动和利用,而且包括对信息技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把握。当一个人因这一套关系失衡而导致他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时就体现为“软贫困”,换句话说就是“精神贫困”。

  华东师范大学勤工助学部主任王骏分析认为,目前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主要有三大表现:

  一是自我封闭。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的大三学生陈恩桃在学校多个社团和部门兼职,他说:虽然这些协会、部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接触他人、融入学校和社会的机会,但很多贫困生似乎不愿意加入到这些团体中来。

  华东师范大学农学院的一位学生小李就是这样“心向往之,人不能至”的一个例子。他说,许多协会、部门常常组织活动,一起吃饭或者一起出游,无奈囊中羞涩,又不像“城里人”那么擅长交际,那样“肯定过得很郁闷,还不如不参加”。

  二是对虚拟世界的沉迷。高校贫困生中存在一种“分化”。一部分刻苦好学,成绩拔尖,而也有一部分人则“郁闷地”远离人群,整天与电脑为伍,聊天,游戏,无所事事地打发光阴。

  小李说,自己在

网络游戏方面“绝对是高手,在虚拟的空间里能享受到胜利的感觉”。但他说,玩了一天在深夜关机睡觉的时候,“常常有一种空虚感,想到家里在地里辛劳的父母的时候,还会有一种犯罪感”。

  三是对社会和城市的隔膜。一直坚持在学校送水的小唐坦言,自己毕业后不想回家工作,但对上海这样的城市又“没有感觉”。

  小李说,自己其实心里很想跟别人,尤其是家在上海的同学交朋友,但除上课外,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一是怕被人看不起,二是也没钱和同学一起出游、娱乐。于是两年多了,朋友的圈子依然仅限于同乡和室友,有时会“感觉很孤独,很无聊,在这座城市生活好像没有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