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学以修身用以治国 复旦学者成政府智囊团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1:04 第一财经日报

  “首先要把政府所面临的困难搞清楚。其次要说真话,保持适度的距离。”

  这是石磊在谈到如何平衡学者和咨询专家双重身份时的两点总结。

  石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在复旦,学者以个人或者机构的形式,承担政府的决策咨询项目,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走出书房,担当社会责任的方式。

  它不同于旧文人式的“幕僚”情结,而是更类似于国外大学中的“思想库”,以单个项目为纽带连接政界和学界,绝少利益关联,也不和固定的官员“荣辱与共”。

  “我们不求被采纳,毕竟我们和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嘛。”石磊说。这群知识分子已经不在隐匿于政策的“字里行间”,更为制度化和透明的咨询方式,不仅使他们不再神秘,而且也推动着决策走向透明和民主。

  浦东开发中的复旦智慧

  1984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个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为主题的高校经济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立。

  在这个名为“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的背后,是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和席卷全国的经济发展浪潮。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中心就为许多省市级的政府制定发展战略的决策参考。”朱永副教授是当年进入中心的第一批研究生,是见证这个研究中心历史的“元老”。

  他清楚地记得,研究中心成立以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广西柳州市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到了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的议题摆上了政府的案头。

  “我们当时就觉得浦东将会是未来几年的热点,于是就积极参加了当时上海市计委的招标课题。”此课题使得包括朱永在内的所有研究人员扎根浦东发展调研整整三年,也使得这个项目成为该研究中心的金字招牌之一。其中,由王战担任主项目人的“浦东开放开发整体报告”等项目,10多年后,在浦东成为了现实。

  作为当时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在参与浦东项目两年后,王战被调入上海市政策研究室(现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上海市决策咨询工作至今。

  当时的市长徐匡迪曾特地感谢复旦为上海市培养了王战这样一位决策咨询专家。

  作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之一,石磊较多参与了开发区的选址工作。

  “我们当时考察了金山、浦东和白沙渡三个地方,光金山就住了四五天。”石磊记得最后的论证结果是上海的西南东三线都可以作为开发区,都很有发展潜力。

  从1990年到1998年,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十余项决策招标中,复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都能占到两项左右,还有一些不对外招标的“专项研究”也多被中心承接。

   自2000年开始,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实行共建,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学界对政界提供决策咨询的渠道。

  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除研究中心之外,复旦的思想库中还有一批和石磊一样有着特殊头衔的决策咨询专家。

  在整个上海,和石磊一样同样身为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的专家一共有三十个左右,分为三个门类,其中经济门类共有十多人,来自于复旦经济学院的占了三个。

  “其实这个渠道在汪道涵当上海市市长时期就有了,当时经常会召集一些学者开会讨论。后来真正上升到制度化是在徐匡迪时期,还认认真真地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聘书。”石磊向记者解释“制度化”的内涵。

  在咨询制度化的前期,专家们会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到了后期,咨询的密度加大了,会议也改成了不定期召开,有时候市政府各委办会直接来找专家本人。

  “比如粮食期货市场的项目仅我就参加了三次。”石磊回忆说。

  规格最高的一次咨询是在2001年的2月,“那年3月将要召开‘十六’大,春节刚过,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农历正月初六就来到上海调研,征求‘十六’大报告中部分提法方面的意见。”复旦大学的石磊和华民等教授都参与了那次讨论,在会议上石磊提出了将居民所得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200元的建议。

  石磊当时的建议是从社会稳定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考虑的,“总书记很重视这个建议”,不过

财政部考虑到财政负担比较重,希望以不减少税收为前提,所以当时没有采纳。

  四年后的2005年,居民税收起征点提高到1500元的草案已经提请人大审议。

  “预谋”十一五规划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的案头,放着一份今年4月刚写就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来沪人员的总量和结构》的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学术报告,也即将成为上海市政府制定“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参考。它的背后,是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0年共建的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而袁志刚本人,则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

  “我们从2000年的‘十五’期间开始,就参与了市政府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规划草案拟定。”

  这个形式上的变化,使得思想库的作用不仅停留在建议的层面上,还进一步提供研究的数据和分析过程,把决策咨询更科学化。

  “我在1997年出了第一本《失业经济学》,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还比较好,对于失业的研究不多。后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来之后,失业率有所上升,政府的一些部委就开始找我从事这方面的政策咨询了。”

  这一次“十一五”关于就业方面的调研也是长期合作的市发改委直接委托给袁志刚的项目。

  “我们学院最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其实来自于原系主任张熏华。当时可能还没有‘决策咨询’这么新潮的名字,但他的地租理论确实为1987年深圳特区开始的土地批租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央研究室直接要求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并转发给各省机关学习。”在袁志刚们的眼中,前辈的贡献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们面向“十一五”决策咨询时的目标和动力。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