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天气短信邮箱导航通行证
爱问(iAsk.com)
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复旦与上海:一段百年的姻缘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 10:50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复旦深受影响,复旦的精神和文化与上海的城市精神是一致的。”在2004年复旦99周年校庆时,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如此评价携手走过近百年的复旦与上海。

  兼容并蓄的海派风格

  从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冲突交融,移民潮带来的国内不同地域文化也得以在此冲突交融,由此形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形成了上海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

  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也感染了复旦的活跃风气,并使之宽容、自由而独立。从1925年到1949年,仅当时的中文系,教授就有《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的翻译者陈望道、自称不京不海不江湖的陈子展、新月派散文家方令孺、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孙俍工等等。

  “你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大群名师名流在校园里走来走去,大显风采,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笑称。

  不过,“复旦的教授,很少以什么大师自居,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万丈气焰,他们平实、幽默、多才多艺,关心社会,不钻象牙塔,不摆臭架子,也不做空头文学家。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外面看进去,倒是平平静静的。”陈思和说。

  而复旦的学生,也是“辩论争议甚至摩拳擦掌于一堂,旋而握手言欢于室外。不以友谊殉政见,不以私交妨公务。”《老复旦的故事》中,老校友杜绍文回忆复旦时如是说。

  解放以后,海派文化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旋即受到一系列的政治影响而于上世纪50年代迅速趋于衰落。

  不过,对于复旦来讲,有失必有得。经过1949、1951、1952年的三次院系调整,复旦吸收了一大批学有专攻的著名学者加盟。这使得复旦的学科结构更加完备合理,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方向,提升了自己的学术地位。比如中文系,就是在当时奠定了“十老”(指十位老教授)的语言文学治学传统,也跻身国内一流大学中文学科的前列。

  经世致用的理念

  在文化的背景之外,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也投射给复旦独特的颜色。“首先,复旦的成立,就是以上海的经济发展为背景的。”陈思和表示,“所以上海的教育理念与北京不同,它没有很多的国家意识形态为背景。”复旦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商科,也是这个原因。

  1917年,复旦首创商科,以培养近代工商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商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实际,1919年商科设立“国民合作储蓄银行”,校内外均设营业部,业务由商科学生承担。1921年商科同学成立“银行经济研究会”,后又创办商业博物馆。商科设立不久就成了复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科,1929年改称商学院,是今天经济学院的前身。

  远于庙堂,近于民间,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民间岗位,这迥异于以京师大学堂为背景的

北京大学及以留美预备学校为背景的
清华大学
。这种极为务实的平民化心态,陈思和谓之曰“草根精神”。

  “复旦培养的学生,大的政治家很少。做大事的也不多,精神领袖也很少。但复旦为社会提供的是职业精神,是具有职业精神的杰出的工作者。”陈思和说。1977届的学子中,很多人都很出名。

  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之后,上海于上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讨论城市精神,并在90年代发起了一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就是在这些讨论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又得以焕发。

  不过,在这段时期,复旦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中国最小资的大学。此种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或许,因为身处上海,复旦的学生由于对外在世界的专注而遗落了一些精神的目标,疏远了深切的思想。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曾说,在上海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很大,这就使学生特别看重就业,从谋职的角度处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而非常宽松自由的教学又提供了这样的方便。这样,复旦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变成一个职业养成所的危险,复旦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接受着挑战。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一种压力之下,复旦如何保持其精神中心的地位?

  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是,从今年9月开始,复旦书院成立。3700名新生不分国籍、专业,“混编”于42个班级中,先在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聆听各院系教师讲授综合知识和文理基础知识,全面提升学生包括公民素养、人文博雅素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养。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