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复旦百年:名家 积淀名校的底气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 18:57 新闻晨报

  1952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早早来到学校,他今天准备早点安排好工作,因为下午要去火车站迎接一批“贵客”——准确地说,他们已不是“客”,而是复旦新成员。下午2时许,一列火车徐徐驶入上海站,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吴征铠、谭其骧等一批浙江大学的教授和老师陆续出现在站台上,陈校长忙迎上前去一一热情握手。就在这前后四五年间,类似场面时时在复旦园里上演,而这,正是复旦崭新历史篇章的序言。

  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高校会议的决定,

复旦大学从1952年8月至9月底,进行院系调整工作。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10多所院校的有关系科陆续与复旦合并。连同1949年以来的调整,复旦共并进19所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系科,是全国院系调整中组合高校最多的大学。至此,复旦由一所多科性大学转变成了全国性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

  名家围着本科生转

  调整后的复旦,集中了江、浙、皖、沪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教授多达90人,学术权威不下15个。“那时校园不大,只有相辉堂周围9幢楼,走在校园,经常能看到这些一级、二级教授。总之感觉校园一下子变大了,内容多了,丰富了。”复旦51级学生丁淦林正好踩在这个拐点上。他报上给自己上课的名家,如数家珍:“我的中国通史课,第一学期是周谷城上的,第二个学期是周予同上的;世界历史课是王造时;语法修辞是郭绍虞;哲学是胡曲园,政治经济学是漆琪生,苏俄文学是贾植芳……”

  1953级学生杨福家也回忆说:“系主任王福山亲自为我们上普通物理学。第二年教普通物理学的是国家一级教授周同庆,讲数学物理方法的是一级教授王恒守。我当时还去旁听了数学大师陈建功的课,以及他的大弟子夏道行、另一位数学大师苏步青的大弟子谷超豪的一些课程。夏道行进教室,手拿一支粉笔,没有任何讲稿,他讲完一个命题,铃声正好响起。这是教学,也是艺术!”难怪多年后作为复旦校长的他,提出知名教授要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的倡议。而丁林,正是这批知名教授之一。

  在当时众多的年轻教师中,还有一位看似柔弱的女性,她就是回国不久的谢希德。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归国博士,谢希德在当时只被聘为讲师,但她并没有半句怨言。短短的几年中,谢希德先后开设了普通物理的光学和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等七八门课程,是当时物理系开课最多的教师。

  奇人神人何其多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逐渐领教了各位教授的厉害之后,一些有关教师的奇人逸事不胫而走,在学生中流传开来。

  外文系课堂上,教授徐燕谋妙语连珠,侃侃而谈间,竟忘情地在课室过道中疾行,突然,“啪”的一声脆响,原来他把学生的脊背当课桌拍“案”叫绝,引得大家一阵哄笑。中文系教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刘大杰,讲《红楼梦》,连黑山村庄头乌进孝上缴贾府的货物清单都能倒背如流。中文系主任郭绍虞更令人称奇,他不但没上过大学,中等学校也没毕业,只在土木工程学校读过一年书,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全凭自修,赢得了胡适的推荐,在复旦已是国家一级教授了。

  科学讨论成风气

  当苏步青看到他在浙大组织得红红火火的讨论班,只剩下胡和生等3人,就开始想如何让其在复旦开花。讨论班是苏步青和陈建功开创的独特教育方式:给学生指定一篇论文或一本书阅读,然后由学生轮流上讲台做报告。尽管3人讨论班甚是冷清,但苏步青仍然坚持,仅一年,讨论班热闹起来,内容更加丰富,水平也大有提高。

  1954年5月,复旦园里张灯结彩迎接校庆,首届科学讨论会隆重召开,中央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特地从北京赶来参加。会上提出了107篇论文,其中有些论文日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自此,校庆科学讨论会成为复旦的重要传统。

  新学科层出不穷

  1956年,复旦园大兴土木,扩张校园,陆续建成化学楼、生物楼、学生宿舍、教师住宅等。校长陈望道自己掏钱,购置了大批松柏与紫薇,扩建后的复旦园,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耳闻读书声,不见读书人。

  1958年,复旦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1961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谈家桢任所长,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研究摩尔根遗传学的机构和教学单位,复旦成了中国基因遗传学的发源地。1958年,复旦仅理科就设立了8个新专业,到1959年6月,这8个专业已初具规模,建成16个实验室,开出19门实验课。

  培养年轻教师继往开来

  上世纪60年代,复旦还史无前例地任命了一批非常年轻的副系主任,其中原子能系副主任,就是大学毕业才2年、年仅24岁的杨福家。此后,复旦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更是大刀阔斧。1961年,复旦确定了60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骨干教师,并选定了18位老专家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组成学术梯队。这批当年被“重点关照”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成了新一代的知名学者、教授。

  50年代归国时的谢希德,怀抱孩子意气风发。(作者:张智丽)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