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医道传神恩泽远 师德高尚桃李馨--胡懋廉教授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2:50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题记:医者,治人痼疾,解人肉体之病痛;师者,授人学问,答人心灵之疑惑。他既有济世的传神医道,又有可敬的高尚师德,两者兼而有之,成为一代名医和宗师。

  胡懋廉(1899-1971),天津人,字洁民,一级教授,是中国现代耳鼻喉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早期将国外先进医学科学,尤其是将西医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方法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曾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五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医道传神 妙手回春

  什么是医生天职?救死扶伤是为天职。“以我所学,为人服务,严守医师节操———出淤泥而不染;克尽职守,终身不渝,力求探索深造———春蚕丝尽终不悔。”胡懋廉从选择医学作为终身职业那天起便信守立下的誓言。他热爱病人、潜心医学、一丝不苟、心闲手敏,手术极其漂亮,一生治愈患者无数。

  1935年,他开国内之先河,为鼻中隔脓肿而导致鼻梁凹陷的患者做肋软骨移植手术进行矫正;1939年2月,他成功施行了我国第一例喉癌全喉切除术,为中国治疗喉癌迈出了重要一步。

  胡懋廉在医学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和辉煌,源自于年轻时的刻苦学习和勤奋认真。

  24岁的他在北京协和医院专攻耳鼻咽喉科时,学习努力、工作负责,特别是心灵手巧、手术精细,深得科主任美国人邓乐普赞赏。当时因经常缺电,造成手术困难,他便想着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发明创制了一台缺电时也能使用、可连接在氧气瓶上喷醚、口鼻全身麻醉皆适用的手提喷醚器,使用极其便利,且价格低廉。

  三十年代初,他赴美国

哈佛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深造,在美国耳鼻咽喉科权威Mosher教授指导下从事有关筛窦的研究。他埋头于临床和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早上6点开始工作直至半夜12点休息,星期日都不外出娱乐。由于对学习的废寝忘食和独具心手相应的天赋,他闭着眼睛也能用橡皮泥捏出一个个形态逼真的具有各个人种特征的鼻子。学习结束,胡懋廉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六名进修生一同参加考试,结果以理论、手术均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国,其他的中国

留学生都带回了打字机、照相机和收音机,甚至冰箱和汽车;只有他把放弃娱乐活动节省下来的所有余款购买了参考书籍、教学标本和医疗器材,装了满满四大木箱,以致下船时已身无分文。

  1939年,在四川成都由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和华西大学医学院共同组建了解放前中国第一所眼耳鼻咽喉专科医院,即存仁医院,他任耳鼻咽喉科主任;同年7月,组建中大医学院公立医院,胡懋廉任副院长。

  胡懋廉经常这样教育年轻的医生们:“手术室就是战场,是一个安静的战场,特别是一些局麻清醒的病人正在忍受治疗的痛苦,当他听到医护嘻嘻哈哈,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病人把自己交给这样的医生能放得下心吗?”他对下级严格要求,对自己要求更是严之又严,无论寒冬酷暑,都准时到院查房,手术、急诊随请随到,对此,儿科医师感受尤深。白喉在抗战时期是流行很广的传染病,尤其一到冬天,白喉病人特别多,每天需要做大量的气管切开手术。儿童患白喉病,常常因喉梗阻而命悬一线,请胡教授会诊,他都立即赶到,对病孩施行气管切开手术紧急救治。

  他曾说过:看一个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手术,首先要看他的扁桃体手术做得如何,这一最简单的手术却是检验一个医生手术技巧的试金石。因此他有这样一条规定:扁桃体手术只准用五六个棉球。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令他自己、也使年轻医生练就了“稳、准、快”的手术技巧。1935年的寒假和春假期间,他和王鹏万医师一同创下三星期做了159例扁桃体切除手术的记录,其中术后出血的只有1例。

  有一次做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用的是圈套法,他首先暴露了颈部动脉,穿根粗线,但并不结扎,接着就把血管纤维瘤摘除了,助手问他:“暴露颈外动脉是什么意思?”他说,这就叫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不管做什么手术,都应从最坏处着想。这次手术万一大出血,这根粗丝线可以迅速结扎已经暴露的颈外动脉,及时止血后,病人生命就不会有危险了。他就是这样认真对待每一例手术:术前设计周到,术中谨慎细致。

  他技术娴熟、造诣精深,对耳鼻喉科各部位疾病的诊断准确,治疗得当,手术效果极佳。

  有一位病人在其它医院做过鼻部手术后,流恶臭浓涕三个月,怀疑患恶性肿瘤请他诊治。根据经验,他一丝不苟地仔细清除分泌物,取出了手术时遗留在鼻腔中的棉片后,病人很快痊愈了。

  他在气道和食道异物手术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一套熟练而精湛的技巧,他创造的“守株待兔”法取出总气管内活动异物的方法巧夺天工,同样他在拿取食道异物方面也是独辟蹊径。解放后,他任市立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时,遇上一位病人吞下了连有表带的手表,一般食道镜太小,根本取不出这样的“庞然大物”,然而他有办法,他用自制的一只特大的带芯食道镜将这只连有表带的手表取了出来,这种特大的带芯食道镜一般医师从未见识过。另一次他在眼耳鼻喉科医院任院长时,一位吞食了两条扭曲铁片的自杀病人被送来救治,其他医生试图取出食道中的铁片,不幸都失败了,只好请胡教授来取,他再次拿来了那只特大的食道镜,集中全力巧妙地取出了这两条扭曲了的巨大铁片。

  师德高尚 桃李芳馨

  胡懋廉出身于一个充满了书卷气的教育之家,从小受环境熏陶,接受了父亲教书育人之思想,传承了父亲诲人不倦之禀赋,因而桃李天下,我国许多著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都出自他的门下。

  四十年代初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教材教具皆无,他一面带领学生完成大量的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一面积极想办法致力于基础理论的研究。

  他还有一大爱好:喜欢画画。他常会在家里的墙上、门上直接进行他的艺术创作,尤其喜欢画各式各样的金鱼,家里到处都是他形态逼真的作品。至今他家中的墙上还张挂着他当年的杰作 — 约2平方米的一幅画:四个子女正笑逐颜开地庆祝抗战胜利,画得像极了,真是惟妙惟肖(见本版右下图)!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精于绘画的才能应用在教学上,以高超的具像技术依据解剖标本亲手绘制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教学挂图、手术设计图,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们受益非浅。他不仅自己画,还以艺术家的眼光,指导医生们制作各种标本、模型,在贴贴画画的过程中,医生们的临床动手能力得到极大长进。

  那时医院里除了美国石油大王赠送的一套手术器械外,没有一件称得上医疗器械的东西了,一切要靠自己动手做。他用灵巧的双手设计出各种教学模型:他把一只滴鼻玻璃瓶,去掉两头的胶皮帽,在瓶的大口捆上两条橡皮手套的皮,这样便形成了两侧声带,该声带呈闭合状,瓶内放一粒西瓜子,瓶下端连接一个喷雾器用的皮管与皮球,当挤压皮球时,瓜子被吹,向上拍击胶皮,则形成 “声门下拍击声”。其他科的医生很惊异,胡教授的学生竟然可以不用听诊器,只听咳嗽声就能判断有无异物在气管中。

  他对下级医生和学生既严格又厚爱,在为一位患慢性上颌窦炎患者做手术时,他边做边对助手讲解:麻醉注射的进针角度、深度,药量;作为第一、第二助手应各自如何配合手术,使主刀者得心应手。手术中他还常常提一些启示性的问题,使助手每跟着他做一次手术便有新的收获,这种结合临床实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同身受。

  凡是有益于临床教学的,且不妨碍治疗质量的手术机会,他都让给下级医生和助手做。一次为一位病员做扁桃体切除手术时,助手在完成了术前准备的消毒、遮盖后,便站在一旁等待他动手,然而他悄悄打着手势示意由助手上台主刀,他则站在一旁指导和当助手,手术结束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让助手按他的吩咐写医嘱。这件事令这位助手终身难忘,以后这位助手亦以老师当年培养他的方式培养下级医生。什么是“甘为人梯”?“甘为人梯”是境界、是品格、是包容,是把别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部属的成长看作自己的责任,他为“甘为人梯”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天,他在为一位患眼睑下垂的病人会诊时叫来跟他学了一段时间的学生,想考考这位学生的临床技术究竟掌握得怎样,他请这位学生先下诊断。经检查,学生发现病人鼻咽顶部密布着颗粒状肉芽肿物,便对老师说:“初步诊断鼻咽癌。”几天以后,活检结果证实了学生的诊断,他非常高兴,看出这个学生是个好苗子,便有意重点培养。这位学生就是后来江泽民为其亲笔题词、名闻遐迩的中国耳鼻喉科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姜泗长教授,当时的胡懋廉慧眼识英才。

  他不仅爱才,更是惜才。当年轻的姜泗长身患肺结核病时,他资助其住院治疗三个月直至痊愈;当他因工作劳累再次复发时,胡教授甚至不顾家人被传染的可能,将其接至家中养病。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中大”回到南京的姜泗长即将赴美留学,然而却因无人为学生上课而面临无法去美国,时任四川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耳鼻咽喉科主任的他,深知学生此举关乎未来重大前途,当即向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表示:“让姜泗长出国深造,我回来代课。”很快,胡懋廉一家从成都迁回南京。老师的引路和知遇之恩,提携栽培之情深深地印刻在学生心底。有这样爱护学生,舍己为人的老师真是学生一生中的大幸,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事情呢!

  通达厚道 高风亮节

  胡懋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诚恳,他教育青年医师晓之以理、诲人不倦,管理科室温而严谨、威而通达,他风趣

幽默,从不盛气凌人。

  抗战时在医生们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授瘦死,讲师讲死,助教叫死。”医生、教授们常常挨饿的现象十分普遍。胡懋廉的工资收入要养活他爱人和负担四个子女的读书费用已很困难,缴付孩子学费时得变卖物品,生活陷入窘迫,一到月底没钱买米是他家经常有的事,单身医生几乎都有借钱给他的经历,同时也都有上他家蹭饭的经历。为缓解教授们穷困的生活现状,医院终于出台了一条规定:病人可以指定医生看病、手术,费用要高出一~二倍。于是他便利用他的知名度在业余时间为找上门来的病人看病,将他那份“额外”的并不多的收入分一部分给科里的其他人,接济那些下级医生,这样每个医生又都有了从他那里得钱的经历。

  “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他经常说的话。病人不分高低贵贱一律一视同仁,对有权势的人他“不推诿,不逢迎,不卑不亢”;对贫苦大众他尽自己所能热情诊治。他虽然和不同阶层的人做朋友,但从不向不义之财伸手,一生清贫,从未多要一分他认为不该得的钱。

  文革动乱时期,这样一位受人尊崇的老教授被冠以走白专道路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遇精神上的逼迫和威胁、肉体上的摧残和折磨……

  1971年,享年72岁的胡懋廉终因心脏病急剧恶化匆匆离世,他是多么地渴望晚年还能继续为他未竟的医学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啊!然而他走了,带着遗憾走得那么仓促。他五十年的行医教书生涯,留下的是而今白发苍苍的学子对恩师的无尽怀念;是目睹他遗作、耳闻他故事的后人对他永远的敬仰……

  作者:周建莹  来源:《校刊》648期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