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校门三迁话校匾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1:01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最近,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已在校零号门处拔地而起。原来,这是上世纪江湾校址最早的校门,在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后,值此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又恢复了它的原貌。老校友见到它,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在校时的岁月。

  1918年,李登辉校长赴南洋募捐,共募得金额折合银元15万元,在江湾购地70亩,于1920年奠基,开始建造新校园。由于当时江湾多系荒野之地,地价甚廉,购地之后尚有余款,便建造了学生第一宿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经理简照南捐款5万元,建造了教学楼简公堂。中南银行总经理黄弈柱捐款1万元,兴建办公楼奕柱堂。最初的校园仅这3座建筑,后用建屋多余的砖瓦木料在大门西首盖了一座小楼,成为教职员工宿舍。

  当时李校长颇具远见,在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牌楼式大门:上盖琉璃瓦,飞檐翘角,兽吻为饰,大门上有圆形铜质校徽,两侧平时另有小门出入,牌坊的背面悬有“敬业乐群”的横匾。大门正面横匾上的“

复旦大学”4字由吴淞时期毕业的、留校专做学生工作的苏莘题写,他书势雄健、笔力厚实。这一校名匾存在了23年。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次年,复旦复校回沪,渝沪两校会师合并。9月,3694人在江湾校区注册上课。因1942年元旦在重庆北碚夏坝已正式挂牌为“国立复旦大学”,所以回沪后把原校名匾改掉,仍用在国民政府任职最高的复旦校友、当代草圣于右任题写的“国立复旦大学”6字。但这块匾仅用了3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7日,毛主席给他在大革命时期“农讲所”共过事的老朋友、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写了一封信,信中除致问候外,还说了一些共勉的话。消息传开,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与敬仰,便将毛主席写在信封上的“复旦大学”4字复制下来,作为校名匾。

  当时的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任陈望道感到此事应向毛主席报告一下,或者请毛主席为复旦另题校名,就给在北京的张志让(曾为复旦大学校委会主任)写了信。张志让将复旦大学的要求托人转给了毛主席。过了数月,毛主席的秘书将主席的题字“复旦大学”4字(题字的信封内并无信函或日期)转交给张志让。

  此时,复旦正在建造能同时容纳1800人上课的教学楼,而学生则全部住在校外的德庄和淞庄。每当上下课之时,国权路上人头攒动,行人如织,从老校门进出诸多不便,于是在今行政综合楼前开辟了新校门,老校门同时关闭。至此,第一个校门整整存在了30年。考虑到将来还要建造新校门,故第二个校门极为简陋,仅东、西两根方形水泥柱而已,毛主席新题的校名制成一长形白底黑字的木板校匾,挂在靠东边的一根水泥柱上,这一校门存在了13年。

  196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60周年大庆,校方新建了第三个校门,即今校门。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横书在大门上方,4个大字笔力遒劲,气势豪迈。开始描金,时间一久,色泽斑驳,改漆为黑色,后来又描为紫铜色。第三个校门到明年百年校庆时已整整存在了40年。(许有成)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