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我要上大学--关注农村特困大学新生正文
河北日报:谁能帮贫困大学生“埋单”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1:58 河北日报

  他们是幸运的,在今年的高考中如愿以偿;他们又是不幸的,贫困的家境使他们有可能无法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让人发愁的喜讯

  一个五口之家两年内出了3个大学生,怎么说都是个好消息。但是邢台县路罗镇恶石村齐莉芬一家却为此发了愁———家里真的再也拿不出钱来让她去上大学了。

  1996年特大洪水后,恶石村因发生滑坡而不得不集体搬迁,齐莉芬本来贫寒的家更是徒剩四壁。一家五口人只有3亩耕地,地里的收成仅够糊口,几棵果树成为全家惟一的经济来源。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3个孩子的学费始终是一个很大的负担。2004年夏,齐莉芬的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大学。家里东拼西凑最终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但是其余几年的学费仍然没有着落。两个孩子在学校省吃俭用,把节假日变成工作日,因为他们要打工挣下学期的学费。

  今年齐莉芬考了557分的好成绩,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个好消息却像是雪上加霜。看着沉默的女儿,父亲心里难受极了:“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不起孩子啊!”正在他们一家一筹莫展之际,福彩中心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齐莉芬的学费终于有了着落。

  在我省,像齐莉芬这样的寒门学子还有很多,其中大多数人还在为学费奔走,顺平县白云乡塔山坡村的解朝政就是其中之一。

  解朝政9岁时父母双双失去了劳动能力,自此一家人靠乡里提供的粮食生活,父亲放养的两只羊成了家里的全部收入。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得以小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初中。因为成绩优秀,初、高中的学费全免,但是每月的伙食费仍没着落。在学校里,他每天只吃馒头,穿的也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尽管这样,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家里还是欠下了近万元的债务。

  今年高考,解朝政以理科589分的好成绩被苏州大学录取,但是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对于他这样的家庭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解朝政表示,如果有单位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他愿意提前将自己“签约”,将来一定倾力回报。

  “等着穷”还是“马上穷”

  有资料显示,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今10多年间,国民人均收入却增长不到4倍。目前的高校收费水平已让贫困家庭不堪重负,在一些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我省是农业大省,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山区和偏远落后的村庄。让子女通过上学改变身份和命运,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最大的心愿。但是,高额的学费却令他们难以如愿,对许多农民来说,目前,教育已成为他们最沉重的负担。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昂贵的教育支出,就会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人生最为艰难的抉择:保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一个辍学。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马上穷”,成了我省一些农民的心声。“一家人过日子,过得好也能过,过得坏也能凑合,但就怕家里有孩子念书。不念吧,儿子会像老子一样,干一辈子苦力,受一辈子穷,没出息。念吧,费用高得实在是很难承受,砸锅卖铁也凑不齐。”采访中,一位老实憨厚的老父亲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爱心助雏鹰翱翔

  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寒门学子上学受教育的情况,并针对我省的现实情况,制定了多项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如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设立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减免贫困生学费等。

  我省很多媒体、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人也纷纷向贫困学子伸出援助之手,利用社会集资、企业捐款、个人出资等各种形式帮助贫困学子筹集学费,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步入理想中的大学校门。如省总工会和河北日报联合发起了“金秋助学”行动,《燕赵都市报》开展了“2005利群阳光福彩助学”活动,《石家庄日报》举办了“让爱圆你大学梦”新闻助学活动等。

  尽管各方面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涉及到的人员数目较大,这些活动所帮助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仍有很多学生因高额学费被拒于大学校门之外。“治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我们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都来关注和帮助这些农村贫困学子,让他们早日圆上“大学梦”。

  本报实习生 丁文健 本报记者 张丽辉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