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古典苏州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19:14 中国校园文学-描写辞典 |
江南的小城宛如一件精致玲珑的工艺品:绰约温婉,小桥流水,风情万种。这也正是诸多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提供给人们的美好印象。除去以上这些,苏州还是古典的。 一条悠长的青石巷陌,一场迷朦的梅雨,一把古旧的油纸伞,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故事里总浸染着淡淡的愁绪。虎丘、藕园、沧浪亭、寒山寺、玄妙观,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只听名字就会被一种沉醉的气息所吸引。不得不信,苏州的古典生在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里。 苏州的骨子里流淌着古典的涓流,似乎从古就有了。这古典的情愫几乎如影随形:晨曦徜徉在苏大迂回曲折的幽径之中,能切身体会到苏东坡笔下的那份洒脱与豁达。夕阳之下,久久伫立在拙政园的屋宇和河流之间,忍不住吟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沉夜,迎着朔风在莫邪路上款款前行,迎面而至的那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莫非真是易安居士。雨天,独自撑着伞走在陈旧的仓街里,转身回眸之际,恍然之间就读懂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华灯初上,微风轻拂,新月如勾,怡园河畔的柳条轻轻触碰水面,不知道柳三变置身其中,是否还会感伤地吟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以文学作品来比拟苏州,宋词最相宜。婉约派的文字更加贴切。人家阁楼上少女的眸子里藏满了青春的心事,临窗独自眺望,“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反复思量,还是焦心地下楼迈进院落之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闲暇里,经常去城北齐门灰蒙蒙的老屋那一带溜达,总以为能够遭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凄迷之感。一场徒劳,只能空自惆怅。记忆里最深刻的那次初春夜晚,走在干将路的相门桥上,清风徐来,衣襟被无限吹拂,侧身眺望被灯火照彻得流光溢彩的护城河,真有一种“小楼独立风满袖”的傲然与沉醉。 这样古典的苏州,仿佛老电影的底子,处处都有记忆的痕迹和线索——那一支柔弱无骨的柳,那一朵不胜娇羞的莲,那一句未曾开口的话。苏州的古典又是内敛的,含蓄而不失温情。无须言语,有时只要一个凝望的眼神。 苏州现时的作家之中,私下里觉得朱文颖的作品最有苏州味:古典绮丽。早些时候,读她的《水姻缘》,不禁就黯然神伤。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另一篇《禁欲时代》,水分饱满的行文之中又夹杂着残酷的疼痛。载不动,许多愁。《浮生》讲的是沈三白和芸娘的故事。前因尽释,定数已知。她说 苏州本身就是一个聊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古典苏州——去艺圃看“且向花间留晚照”的痴,去枫桥品“已是黄昏独自愁”的凄,去虎丘把玩“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雅。(本刊论坛“梧桐夜雨”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