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资讯前沿关注北大禁游事件正文
争鸣:批评北大闭门谢客 缘于教育工具论

http://y.sina.com.cn 2004年10月09日 09:24 新京报

  国庆长假期间,北大为了校园安全暂时谢绝游人,使一些人不能到北大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居然成为新闻且引起讨论,我觉得意外。我觉得北大闭门谢客的理由是正当的。北大不是旅游点,即使是旅游点,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就来。但有些家长和评论者不以为然,认为高校应无条件向人们开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靠文化。我记得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曾说中国有个“教育教”,也就是说在传统中,我们对教育、文化和老师怀有几分宗教情感。众经之首的《易经》中就有“蒙卦”,确定了老师受尊敬的地位;古代所尊重的五大权威(天地君亲师)中,老师也有一席之地。对教育内容(文化)人们则是崇拜的。大的不讲,就拿文化的载体文字来说,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有点迷信的地步,写了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纸”。写废的字纸一般都要送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司马迁到了孔子的老家,看到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和诸生的习礼之地,低回流连,不忍离去,反映了他对孔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对名师教学地或著名的学院如孔子的杏坛、后汉马融的绛帐、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清代广州的学海堂、江苏江阴的南菁书院、河北保定的莲池书院,不要说有幸亲至,就是提起来都不禁肃然起敬。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看成像娱乐场所、旅游胜地,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买方”,去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时恭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到冤枉。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这样想啊。过去有段时间人们曾觉得“读书无用”,现在认识到“知识有用”了,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熏陶、体会一下那里的人文气息的。

  我认为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有用”也好,说法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把教育、文化“工具化”了。既然是“工具”,本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这样自然就没什么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脑,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

  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把教育、文化本身看作是一种价值。儒家认为要追求生命更高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就是强调人们要用学来充实自己,不是把“学”看成吃饭之道;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指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美其身”的。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是自今日始。

  在中国古代,封建末世的“尊师”就只是流于形式。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文化教育还成了“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和冲击中,就连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职业的人们的身上)都不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能干出有损于自己职业体面的事情,这样斯文扫地就不仅是个比喻了。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的潜意识中,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在教育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

  □王学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编辑:稻草人)

  
 

推荐 | | 打印 | 新浪点点通|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大学生情侣去哪接吻
·大学改名会砸牌子么
·你最喜爱的大学校徽
·新生如何玩转校园
·大学生就业出路在哪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许慧欣]快乐为主
·[张惠妹]珍 珠 港
·[杨千桦]野 孩 子
爱上洋葱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