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青春校园 > 正文
六国校长会诊大学:校长怎么当 大学的钱从哪来

http://y.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10:21 南方周末


复旦校长论坛吸引了全球130多位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重头戏之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130所大学的校长参加,耶鲁、牛津、东京等世界名校的校长就“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主题纷纷登台演讲并展开互动讨论。本报记者在会议期间采访了不同国家的6位大学校长,他们就大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长期关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著有探讨国内大学问题的专著《大学有问题》,其续篇《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即将面世,记者同时邀请熊先生对中外大学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评点。

  校长应该谁来干?

  大学校长应该由政治家还是教育家出任,他应该是一个管理大师还是学术大师?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建国后我国的大学校长主要由两个不同的群体构成,一是前辈教育家和学者,如北大校长马寅初、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等。二是党的高级干部,如

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吉林大学校长匡亚明、山东大学校长成仿吾、复旦大学校长杨西光等。改革开放以后,“大师办学”的传统得以接续,如
北京大学
校长周培源、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和谢希德、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师办学”的传统特色渐行渐远,新一代大学校长的整体“谱系”特色虽尚在构建中,但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如大多有

留学经历、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多属理工科出身的学者等。

  欧美等国家的知名大学校长多以在某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不同的是他们的学术背景分布较为均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劲松的研究表明,美国著名的私立“文理主导型”大学校长以文科学者为主,著名的私立“理工主导型”大学校长以出身理工科为多,著名的公立综合大学校长出自文科与理科的校长人数大致相当。这与中国无论学校学科构成如何,其研究型大学校长均以理工科学者出身为主的情况完全不同。

  最近几年西方知名大学在决定校长职位人选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有800年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在2004年聘请的新校长约翰·胡德,是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校长,一个十分成功的企业家。剑桥大学则在2003年挖了耶鲁大学的“墙脚”,将筹款能力超强的教务长艾丽森·理查德拉去做一把手,她曾经将耶鲁大学的基金总额做到超过哈佛(在美国高校基金总额中排名第一)。

  “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位科学家而不是政治家”,作为一个拥有2.3万名学生、每年有5亿美元预算的欧洲知名大学———荷兰格洛宁根大学校长斯瓦茨(F·Zwarts)说,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管理任务,而要依靠一个优秀的团队,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这个团队从科学的角度考虑问题,执行管理,因为“校长的责任是保证老师和学生的质量,而学生是一所大学的生命,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哈佛校长劳伦斯·萨莫斯(Lawrence H. Summers)曾是克林顿政府最后一任财政部长。2001年3月,他被哈佛校长遴选委员会挑选为该校第27任校长。他是从最初多达500人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被他击败的对手包括政坛人物戈尔。哈佛校长遴选委员会认为,哈佛校友戈尔缺乏学术界的经历和成就。萨莫斯不但在专业领域具备有说服力的成就,而且交友广阔,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就是他的网球球友。

  东京大学校长小宫山宏认为,优秀的学术背景和在教授中的威望,是当代大学校长的两个必备素质,政治家还是教育家并不重要,而管理和学术这两个才能最好能兼备。“就像一个人应该有两面性一样,可这两者往往难以兼顾”,小宫为了加强管理才能,会尝试在很多行业都交朋友,他过去甚至还是橄榄球俱乐部的成员。

  管理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校长的重要职责。为此,拥有化学博士学位的小宫山宏基本放弃了教授的工作,但他坚持定期给本科生上课,一个学期保证4个课时,不是所有知识点的分析,而是“学术俯瞰讲义”,讲解某个学科全局性的概论,“就像站在高处鸟瞰大地的全景一样”。在东京大学,上类似概论课的不止小宫山宏一个,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要给本科生上课,讲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

  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副院长莎娜·沃兴顿(Sarah Worthington)虽然仍视科研为“工作的重要的一部分”,但任课已经很少,作为管理学者,她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学校的管理,比如制定学术文化纲领,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等。

  熊丙奇:从我国高校普遍的组织人事架构来看,由于部门太多,领导分管范围过窄过细,“校长干处长的活,处长干科长的活,科长则被差遣打杂”已成为干部们调侃自嘲的口头语。另一方面,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有分工合作的局面,由于归属于不同领导分管,事关政绩以及晋升,因此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事情随处可见。高校改革,要突破内部的惰性与阻力,要扭转改革参与者的精神面貌,还必须得到“外力”的推动,为此要尽快给予高等学校更大的自主权,要让所有高校的管理人员与行政级别说再见,要让高校向减少校领导方向发展,要给高校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对岗位管理者的聘任而言,首先必须从改革校领导的聘任模式开始。校长的岗位要逐渐从行政任命到民选到海内外公开招聘。(作者: 朱强 张英)

  (沈亦文、傅艺君对本文亦有贡献)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