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名家推荐大学生暑假阅读书目之二(3)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7:38 南方周末 |
![]() 陈嘉映 ![]() 应星 陈嘉映 年龄:53 现职: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主要著作:《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我是教哲学的,时有人让我推荐哲学书。对初学者,我常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金发遷等译,三联书店,1997)。这是一本西方哲学史。威尔·杜兰特是历史学家,思想史造诣尤深,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哲学史,初学者比较容易进入。专门的哲学义理,幽玄精微,初学者很难一下抓到要点,往往只抓到偶然看懂的几个句子,望文生义,落入不着边际的误解。把哲学问题放到历史、思想、文化的一般背景来看待,虽然不易尽精妙处,但往往有益于了解诸哲学体系的大致方位。威尔·杜兰特不是大哲学家。我常觉得,自己有个哲学体系的人做哲学史有利有弊,优点是哲学史上的有些问题他可以谈得很深入,缺点则是难免对相异的思路缺少同情。所以,和罗素的《西方的智慧》相比,我更愿意推荐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同罗素一样,威尔·杜兰特是文笔极好的作家。我当时读的是英文本,希望中文译本多少体现作者的出色文笔。 说到西方文明,再推荐一本美国人依迪丝·汉密尔顿著的《希腊精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从源头来了解事物,往往格外生动、深入。汉密尔顿的古典学修养极深,文笔也好。葛海滨的汉译虽有小疵,但总体上相当传神。 从希腊文明到一般的文明史,我就想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译文,2000年8月)。戴蒙德从两河滥觞的农业文明说起,一直说到当今,可是和在说书人那里听到的侃山大不一样,他所据史实,无论来自地理学、人类学还是历史学,基础扎扎实实,对所涉及的问题有大度而精微的思考。文笔流畅,让人不忍释卷。现在好多人反对宏大叙事,其实宏大叙事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写好了,特别好看。虽然我承认,中国人的宏大叙事,往往所据的事实不怎么可信,也很少有什么洞见,多见的是些零星感想和空泛议论。 现在能见到的好书,很多是外国人写的。可惜买不起很多,而现在的中译本多一半达不到出版的水准。其实,中国人写的书,但凡接近人家的水准,我当然愿意首选。自家的文字,自家的事,读着亲切,用自家文字表达出来的思想,很多精妙婉转是翻译文字很难为的。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就让我不忍释卷。儒学多半是以解经方式阐论,在余英时笔下,儒学和历史和实际政治交织起来了,既有益于我们了解经典,又有益于我们了解中国皇朝时代的政治精神。读历史书,我悬三个希求:学识、见地、态度。《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者俱佳。中国人写的论理书,对错不论,通常不会让人读着愉快。《朱熹的历史世界》却引人入胜,对余英时的有些结论,专家间尚有争议,但我想那不是我们这些外行必须了解的了。 需要学术积累的著作,现在的中国人还写不出很多。这两年出版的回忆录,则有几本很值得推荐。一本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一本是徐晓的《半生为人》。 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花城出版社,2004)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讲述右派生活。无论是高尔泰的经历还是高尔泰的精神,都来得远比章诒和酷烈。高尔泰有传奇的经历,更有不折的精神,特立独行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是再适当不过了。那是一个荒唐的、苦难深重的时代,有时候我会觉得,苦难的意义似乎在于它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精神作品。《寻找家园》是这样的作品,可惜这样的作品与我们的期待相比太少了。 高尔泰的回忆录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为轴心的,徐晓的《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2005)多半写的是她认识的人们。徐晓发表的文章不多,但在读书人圈子里,她的文章备受推崇,一篇“永远的五月”让京城纸贵。徐晓也有过苦难的经历,但不像高尔泰经历过的那样酷烈。而且,似乎是有意的,徐晓在笔下避免酷烈,要让执著的精神在普普通通的叙述里流淌出来。 年轻人也许觉得我推荐的内容都是些陈年往事。的确,谁能不带偏见来推荐呢?我觉得就陶养言,历史是最易入门的。我也觉得,历史给现实以深度。深度本身大概已是个老朽的词儿,但平面的现实不必在书里求,若不要这个深度,干嘛读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