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校园 > 人大新闻学院50年庆典 > 正文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发言(图)

http://y.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 09:59 人民网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

  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讯 今日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的下半场在人民大学举办。19日—20日,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50周年华诞,昨天上午在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了盛大的院庆典礼。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中国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李仁臣等出席了庆典,昨天下午举行了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的上半场。

  下面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的发言:

  尊敬的主席,各位院长,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虽然迟到了一天,但是因为还在庆典期间。感谢院长论坛的主办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中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按照论坛提供的论题,就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人才培养”。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把我带来的论文进行了一下压缩,分成三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交流,中间有些东西,我可能是一个提纲性的东西。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全球化应该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全球化,就传播方面而言,不断更新地传播技术,实现了信息社会在全球的空前流通和共享,地球已经缩小为村落的规模,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信息传输成本在逐步降低,以更快的速度向世界几乎任何地方发生信息,或者从世界任何地方接受信息的共享,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过去那种信息稀缺,信息封锁,信息垄断的现象正在日益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过剩,信息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世界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新形势下的传媒业人才培养,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确定与时俱进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的战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问题,正成为同行专家日益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提交论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是全球化时代对中国传媒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里面首先是传播观念的转变。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环节的出现,新闻传播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布者,信息的普遍过剩将主动权交给了受众,受众能够主动地寻求信息,变成了挑选信息为我所得用户,职业传播者甚至也不再充当信息把关人,每个在互联网上寻求信息的人将为自己把关。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职业传播者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当第一报道者,

数码相机
笔记本电脑
,无线上网等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使每个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的第一报道者。社会职能将弱化,这一切无疑给传统的新闻传媒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会。职业传播者的优势转移到对信息的挑选,整合和加工这方面来。转移到对报道的追踪,拓展深化和解读上来。

  其次,是人才结构的变化,实践证明,媒体急需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个问题大家谈的很多,而且昨天也有很多专家发言提到的比较多的。

  第三是结构能力的变化。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应该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阅读网上资料,进行环球语言和可视采访在世界范围内写作报道用电子邮件传送稿件,报道新闻时,综合运用图象文字、影像声音进行处理,他们需要装备上数字照相机,摄像机和数字移动采编设备,由全球卫星移动通讯站和互联网连接装置组成的具有多媒体数字移动通讯设备,以及相应的软件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附属设备,他们采访不受时间、地点和恶劣条件的影响,随时和编辑部保持联系,而且一身数任,能在现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集新闻,调阅背景资料,从而保证新闻采编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报道水平,在每一件事件上面对崭新的资本博弈,能够应对自如。

  这是论文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传媒业人才应具备的六大素质。

  第一个素质就是人文情怀。第二个是科技素养。第三是经营管理的能力。第四是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第五是不断创新的能力。第六是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

  前面五项就是大家提的比较多的。第六点情绪情感调节能力,我觉得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强调的一点,因为情感情绪调节能力,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具有合作的精神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耐受挫折的能力。新闻工作常常是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之下进行的。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应对复杂的环节。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论文的第三部分,是新闻教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这一部分里,我着重谈到的是关于课程设置的一些问题。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之间的渗透,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先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及时运用,随着人类生活中科技含量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上还是在传播的内容上都要求突破过去分工严格而又单一的格局,因此我们新闻传播教育从现在起打破所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样的界限,拆除文理工的壁垒,逐步建立完善加强基础素质,强化专业理论,重视职业实践,适应社会变化,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计划中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应该与以更新,整合应该强调哲学艺术的多元施教,在公共课的教学中贯穿与时俱进的原则,删除明显过时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相关的课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像医学院校的学生那样,既有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体来说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复杂的新闻现象有准确迅速的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为了避免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的破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上,都应该大胆创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应努力把实践印象课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反对空对空的灌输式教学,把课堂片断练习综合分析,还有训练,以及寒暑的实习和一个准学期的综合实习,应该是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认为现在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至少应该接受下列三方面的教育。

  一个就是专门知识专门技能的教育,一个就是基础扎实,范围广泛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一个是专业性伦理道德和非治理因素的教育,我们急需改革成就与现代传媒业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自然科学基础,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渗透,传媒业涉及的领域和宽放,我们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不应该只的盯着几门专业课的改革,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我们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全球传媒业竞争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人才为导向,合理的配制资源,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