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成长》正文
当古尔德与巴赫对位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15:55 《成长》

  作者:Isabella

  我一直认为巴赫和莫扎特是古典音乐中比较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他们懂得,音乐应该是一种朴素而严肃的欢乐。西方音乐自浪漫派后,或多或少有病态气息,逐渐偏离了音乐的真髓——欢乐。

  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 Variations),就是人类音乐史最伟大的键盘作品之一,国外某些医疗专家曾建议失眠患者用这个曲子代替安眠药。260多年前,居住在莱比锡的巴赫为失眠的凯塞林克伯爵创作了这部伟大的变奏曲,正是为了帮助他消磨漫漫长夜,减轻失眠的痛苦,还因此得到了伯爵100枚金路易的酬谢。很多人认为巴赫一生反复吟咏对上帝的虔诚,他的音乐晦涩难懂而又充满宗教气息,一定要听了很多的古典曲子才有资格去听巴赫。但这首曲就让初听的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共鸣。

  《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气势最恢宏的变奏曲。变奏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十分重要的曲式,由主题和它的一系列变体构成。一首变奏曲中,变奏的数量没有限制,可以从两三个一直到几十个,还可以在前后分别加上引子和结尾。哥德堡变奏的主题是缓慢、富装饰的萨拉邦德舞曲。它有3O个变奏,又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为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层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人把这只变奏誉为人类最优美的音乐建筑之一。

  巴赫在这条低音旋律之上作了30次变奏,听者会感到美不胜收,会不禁感慨:在这样一条朴实无华的低音旋律上,竟然会发展出这么美丽而丰富多变的音响。巴赫的音乐是会“生长”的。萨拉班德的主题就如同一株貌似寻常的花草,初听时普普通通,凝神间猛然发现它已经形容大异,生长得枝繁叶茂、无边无际。每一次听《哥德堡》,都仿佛在目击这部作品生长的无数个瞬间,观察它的枝干和花朵的各种表情。巴赫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朴素、深奥、诙谐、高贵……而这一切都是在这首谦逊低调的曲子当中完成的,即使在最快速和难演奏的段落也感觉不出一丝做作或炫耀的痕迹。这一株萨拉班德之花在不停地生长变化,如同大自然,层层递进,生生不息。

  一位攻读音乐史的学生在回答期末考试中要求归纳巴赫(1685-1750)一生成就的题目时,写道:“他是20个子女的父亲。”他的成就当然没那么简单。传说中的巴赫应是沉重伟大的,然而我遇到的巴赫是那么真挚、亲切、感人。我真觉得他是个多情的、入世的人,常想象他在小屋里奋笔,而周围一片哭闹嘈杂,他的老婆满面油烟地在生火烧饭。在这样的环境中,巴赫日复一日地向上帝倾诉着他的心声——这美丽、和谐的世界!这才是巴赫的音乐,告诉我们对阳光和空气要怀着深深的珍惜和感激,让人性触摸到了神性温暖的怀抱。

  巴赫的音乐简洁纯净,但是又是最高智商的音乐,非常非常的难,尤其是对位,那真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它集最严密的逻辑、最绝妙的技巧和最动听的声音于一身。要把巴赫的赋格线条理顺,完美控制各个声部得当是多么的不容易。某种程度上,巴赫的音乐就是一种逻辑的艺术,非常严密。他的博大精深挑战着所有的演绎者。《哥德堡变奏曲》不乏很多有名的演奏版本,比如中规中矩的席夫、端庄内敛的图雷克……其中以天才古尔德的演绎最为传奇和经典。

  格林-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出生于多伦多的一个音乐家庭,12岁毕业于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15岁首次公开演出。1955年到美国公演,弹奏《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彻底征服美国音乐界,时年22岁。当年就为CBS录制了那张著名的1955年版哥德堡变奏。1964年他正式退出舞台,以录音形式与世界乐坛交流。1982年灌录了自己最后一张唱片,依然是《哥德堡变奏曲》,当年去世。在多伦多安乐山公墓,一块钢琴形状的花岗岩墓碑上刻着:“Glenn Gould 1932-1982”。就在这行小字的下方,刻着一行高音谱表,正是《哥德堡变奏曲》的开头几个小节。就像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古尔德的录音生涯也从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开始,1982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而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

  古尔德是现代钢琴家中的传奇。他不仅技艺超群,怪癖或曰特立独行也闻名于世。他演奏时肢体语言相当饱满,一边弹琴一边念念有辞、手舞足蹈,左右手轮番指挥。他弹琴时的触键方式也非常独特,手背与琴键持平或略低,琴凳离地面亦不到40厘米,弹奏时整个人好像是趴在键盘上。

  由于巴赫的音乐对位稠密,在平实的进行中有着复杂的繁衍过程,不高明的演奏者只能手忙脚乱地应付,音乐就成了一锅糊涂粥。有些明智些的大师则或多或少的简化它们,淡化巴赫作品中的结构,以静制动。古尔德正好相反,巴赫的音乐结构被他强化了,在他手下一切变得容易了。他自如地面对巴赫的复杂性和立体性,声部之间永远保持一种合理的空间距离,对位关系极清楚,旋律线条流畅,从不会有任何的缠绕感。他的巴赫线条清晰,内在张力强,像是硬石上的浮雕。古尔德对巴赫作品的透视能力和他自己的高度智慧,让这两个相隔200多年的人在五线谱上的交流充满灵性。当古尔德与巴赫对位,对音乐、对人类都是一个幸运。

  古尔德录制过4个版本的哥德堡变奏,以第一版(55年)和最后一版(82年)最为著名。1955年第一次的演奏时只用了38分27秒,年少的才气充满每一个音符,意气风发;最后一次延宕至51分15秒,尤其在最后的咏叹调主题,古尔德用那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向我们道出了一些永恒的东西。如果说第一个版本是生命本身,最后的录音则是道别。1982年录音是有影视版本的,那时的古尔德真是让人感到岁月的流失,一个老人,虽然那时50还不到,穿着那件他最常穿的兰外衣,整个人蜷缩在钢琴前……

  一个深夜我把古尔德在1982年的录制版本拿了出来。寂静如斯,隐隐听得见他轻声地自我陶醉的哼唱,与手中奏出的旋律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古尔德的每一个停顿、每一处的迂回曲折,都在我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最后的那个Aria,他的触键是那样地轻,仿佛一切都已虚无。我连续听了好几遍,每当最后那个音符轻轻地渐隐在时空中,留下不能言尽的余韵,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动。在寂静的黑夜里他带着我找到了巴赫,让我听懂了一个死去已过百年的异国人心灵的倾诉。我寻找他,却听见他说:“你求什么,便得什么。”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