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我要上大学--关注农村特困大学新生正文
贫困生故事:17岁女生走出山寨 立志要当律师

http://y.sina.com.cn 2005年08月17日 14:50 《新安晚报》

  8月13日,巍巍大别山。

  一场淅沥的山雨让弯弯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在黄珺和她父亲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了4公里的山路。在经过一个幽静的水口和村头的山神庙后,绿油油的稻田边矗立着一个宁静的村庄———金寨县天堂寨镇龙岩村。村庄简单而朴实,泥土垒起的墙、黛瓦铺就的屋顶和

  村后无边的森林。

  黄珺是这个小村落的第二十三代传人,她的祖祖辈辈躬耕于此,很少有机会走出这片大山,她爷爷黄述先到过的最大的城市是蚌埠。今年,黄珺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成了小村庄里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这个消息让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龙岩小村顿时沸然,左邻右舍奔走相告、兴奋不已。

  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13日下午4时多,记者驱车来到了金寨县天堂寨镇,黄珺的小学老师黄守浩已经帮我们联系了黄珺的家里。下午5时左右,我们在天堂寨镇镇政府办公室见到了黄珺和他的父亲黄守齐以及黄珺12岁的弟弟黄若飞。黄珺,17岁,1.68米的个头,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不爱说话。简短的接触后,记者跟随他们父女前往4公里山路以外的龙岩村。

  出发时,山上下起了毛毛细雨,草叶上的雨水连成线,连成线的雨水打在裤子上,我们的裤腿全湿。山路继续蜿蜒在群山之间,只容一人通行,路两边时而画眉鸣啭,时而山泉潺潺;四面是起伏的翠绿,山腰白云缭绕,山脚水田青葱。

  这条从天堂寨镇到龙岩村的崎岖山路,正是黄珺12岁时到镇上上初中的必经之路,没有人陪伴,她每个星期来回四趟。也就是这条山路,寄托了黄家人对闺女走出大山的全部希望。

  “我们这里除了山还是山,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啊”,黄珺的父亲黄守齐说,“孩子懂事,她明白我们一年四季奔波,到头来还是要看天收成”。父辈的艰辛在幼小的黄珺心里播下了“一定要走出去”的想法。

  与天堂寨镇对口扶贫的上海进才中学每年会在这里选取一个帮扶助学的学生,条件是学习前两名,家庭贫困。黄珺从老师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后,从初一开始就在暗暗争取这个机会。她觉得,这样可以去一所好学校学习,也能为家中减轻负担。黄守浩老师介绍:在天堂寨镇读完初中后,黄珺中考全乡名列第一,加上家中贫困,如愿被上海进才中学录取。黄珺在上海那边完成了高中学业,今年她如愿考上了大学。走出这个山窝窝的机会是黄珺自己争取来的,她也真正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采访中,黄珺的弟弟黄若飞对自己的姐姐“没好气”。“她一帮我补习英语就骂我!”12岁的黄若飞不理解姐姐的良苦用心。

  于是姐弟俩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弟弟:“去年期末考试,我数学考了满分”,说话时的眼神希望得到姐姐的赞许。

  姐姐:“那有什么用,满分的有四个呢。你语文才考了多少?60多分!”

  黄珺对弟弟如此“苛刻”有她自己的想法:到黄若飞初中毕业时正好赶上上海进才中学在此地招生的第十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她一心要让弟弟赶上这驶出大山的“最后一班车”。在黄珺看来,只有走出去,也肯定要走出去,不然祖祖辈辈都呆在这里,永远就只能徘徊在那条山路上了。她说,这里的贫困她习以为常,但提到村庄的落后,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我珍惜出去的机会,我想如果能出去,首先改变的是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改变思想。”

  一串旧宅院里的艰辛

  窄小的堂屋一角,一口自备的水池在光线暗淡的屋子里发出晃晃的光芒,像一只硕大无比的眼睛盯紧这个封闭的空间。记者到她家时,黄珺从水池里打起水倒入脸盆让记者洗掉一路的汗水,没有多说话。一位佝偻着背的大娘吃惊地看着闯入她家的不速之客,她是黄珺67岁的奶奶。

  除了一座民国时期建起的门楼和门边的两个石鼓,整个屋子再也没有更多吸引人眼球的地方,院内除几间破旧的房子外空空落落。

  当天晚上,黄珺的父亲从一个破旧的柜子里拿出他们家最好的一床被褥铺在他们家最好的一间房子的床上,让记者在此过夜。黑乎乎的席梦思靠背破了一个洞,黄守齐还特地拿出一条白色毛巾将这个洞遮了起来。在这个最好的房间里,摆放着有10年历史的熊猫14英寸黑白电视机和黄守齐打工时带回家的一台电扇。

  “这床被子是黄珺上高中的时候学校发给她的,”黄守齐边整理床边对记者说,“黄珺舍不得丢掉,毕业后洗干净了带回家,打算将来上大学的时候再带去。”

  当晚房间内蚊子乱舞,记者很晚才入睡。

  次日大早,弟弟黄若飞早早起床,记者在他和父母住的房间里看到一张床、一个用砖头砌起来的储粮柜,两个破旧不堪的柜子。“这是19年前,我和孩子妈妈结婚时的陪嫁品,一直用到现在呢”,黄守齐告诉记者。

  5年内没有添置任何家具和床上用品,黄守齐自己落下了肾结石也不肯去医院瞧,他心里明白,现在的每一分钱都要留给孩子上学用。今年7月15日,华东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黄珺就读的高中。正在上海打工的黄守齐接到通知后,高高兴兴取回了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可是黄守齐在回工地的公交车上,肾结石忽然发作,疼得满地打滚。当他强忍疼痛回到工地,发现自己尿下的全是血。他想,如果去医院瞧病,没个几千块钱根本打不住,黄珺马上开学需要12000多元的学费呢。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吃了止疼药强忍着熬过来了。这事他的家人全然不知,包括女儿黄珺。

  一场17岁的尴尬

  父母对黄珺的说法是“这孩子自尊心强、个性强”。确实,黄珺要强,可是她的要强也带来了一些尴尬。由于上学早,小学时老师要考了第一名的黄珺留级一年,黄珺死活不干,跑回家就跟她父亲说,如果留级她就退学;四年级时黄珺胳膊骨折,学校要她休学,她的回答仍然是“不!”

  就这样,17岁的黄珺一路升级考上了大学,可是这却让父亲黄守齐犯难了:根据华东政法大学随通知书一起寄来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条款,申请贷款的人必须年满18周岁。因为她学习进步太快,一个可以解决黄珺第一年大学一半学费的机会就这样“溜走”了。

  黄珺是个特别的女孩子,她不喜欢拍照,还刻意避开记者的相机,最后只允许我们给她拍了张全家福。

  聊天中,记者有意问她问题的时候,她的回答也特别简短,最常用的字眼就是“还好吧”“也不是吧”,她用这样的回答表达她的淡然与自尊。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去上海读高中的机会时,并没有表现出欢喜雀跃,就如同她对于上海的繁荣浮华和同学的优裕家境没有流露一丝艳羡,对于自己的经济困难也没有流露出任何自卑一样,这个内敛的孩子总是用一种超乎平静的态度对待面前的一切,她的困苦,以及她的成绩。

  一个追求“公平”的理想

  “她的分数今年足以上她最早想上的南京大学。”黄珺的父亲黄守齐说,“孩子最初的理想是上南京大学,但最后在报志愿的时候放弃了她原来的想法。”

  “为什么你会选择华东政法大学?”记者问。

  黄珺:“法律代表了公平吧。”

  黄守齐告诉记者,他在上海打工时的遭遇可能是促使孩子最后选择华东政法大学学法律的主要原因。

  为了补贴黄珺在上海上学时的生活费,父亲黄守齐一直在上海打工。去年12月8日,因为在工地上无故遭老板辱骂,黄守齐和村里一起在上海打工的12名同伴决定放弃那次打工的机会另寻出路。可是没想到,那个骂人的老板竟然将他们骗到办公室,并喊来了40人对他们进行殴打,结果9人被打伤住进医院,黄守齐6根肋骨被打断,脑颅出血、脑震荡,被送往医院的途中,鲜血染红了衣裤。但此事至今没有得到上海有关方面的公正处理。

  当时,为了不影响黄珺上学,黄守齐对她守口如瓶,从未提及此事。去年大年夜,弟弟黄若飞说漏了嘴,黄珺听后泪如雨注。她虽然懂得父亲的辛苦,但却不成想每年开学时父亲往银行卡里给她加的钱里,竟然流淌着父亲的鲜血。

  黄珺后来得知父亲为讨回公道四处奔波,上海一个好心的律师已经答应无偿帮他父亲的忙。这让黄珺又重新燃起希望,她慢慢觉得对待像她父亲这样的贫苦农民,可能只有法律才是公平的。

  临别,黄珺向记者说了她的理想:大学毕业后一定做个好律师,让像她父亲那样遭遇不公平的人都能有说理的地方。

  本报记者 洪锋 本报见习记者 孙晨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