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故事:考上北大 拿着通知书四处借钱(图)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 11:11 重庆时报 |
![]() 贫困生杨婷 本报记者王雄摄 杨婷:19岁,巴蜀中学学生。大足县玉龙镇玉峰村8组人,母亲务农,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第200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2005年高考以678分(含20加分)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录取(6年本硕连读)。 家里老房子22年没修过 考上大学是莘莘学子的梦想,但当巴蜀中学的杨婷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家里却愁满心头。杨婷有一个正在清华读研究生的哥哥,仅靠母亲胡先明一人苦苦支撑的这个家,怎么去凑足她近8000元的学费? 杨婷家在农村连普通水准都算不上,母亲胡先明说,“这座老房子22年没有修过,最怕雷雨天气,风刮大一些就能听见整个房子‘嘎嘎吱吱’地乱响,像要散架似的。”。而就是在这座看似风也能刮倒的房子里,却先后培养出一个清华生和一个北大生。 学医是为治好父亲伤痛 “学医多多少少还是为了治好父亲伤痛,而且女孩子比较适合学医,将来也可以尽快让家里条件好起来。”杨婷坦然说出自己选择药学专业6年本硕连读的原因。 杨婷的父亲杨云富因劳作过度患有股骨头坏死,4年前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兄妹都在外求学,一个完全靠务农为生的家庭就只剩下母亲这唯一的劳动力。 母亲胡先明在家附近的玻璃厂打工,每天工作8小时,做着把玻璃碴倒进熔炉的体力活,每月有400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她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对这个每年种的粮食还不够吃的家庭来说,更不要想再支撑女儿上大学。 省下钱来只为山里的家 贫困生家庭困难的原因可能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过早地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念高中时,学校没有收取杨婷的费用,每月还会发240元生活费。但她却时常想着山里的那个家,她总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把没用完积攒下来的钱,买上一些洗衣粉等带回家补贴家用。 拿着通知书四处去借钱 女儿考上名牌大学,杨婷父母本该舒展的脸上却写满了疲惫,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得想办法为女儿凑足学费。拿着通知书四下里去借钱,成为杨婷父母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凑齐这笔钱呢? “几天前已经写了贫困申请交上去。但也不能光指望这条路,还是得出门借钱。一家能借几百块已经很不错了。”父亲杨云富说。(本报记者 牟晓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