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视频财经科技汽车房产游戏女性读书校园天气短信邮箱搜索导航
通行证登录
新浪首页新浪校园中国教育电视台正文
第一观察:读经吗?

http://y.sina.com.cn 2005年04月05日 14:30 中国教育电视台

  嘉宾:

  郭齐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晓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主持人:两位教授,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背诵过“经典”?当时背诵的是什么?

  郭齐家:我是在大学。

  主持人:你还能不能回忆起里面的句子。

  郭齐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还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读了以后感到很亲切。

  主持人:刘教授接触经文是什么时候?

  刘晓东:小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三字经》,在家里翻东西的时候翻出来的。

  主持人:小的时候接触这么难读的经文,有没有抵触情绪?

  刘晓东:当时背那些东西是很枯燥。

  主持人:郭教授,这些经典对你做人做事有没有影响?

  郭齐家:非常有影响。像《论语》教我们开拓胸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气量不要像一个茶杯、一个茶壶这么小,气量应该宽阔大气。

  主持人:郭教授,你认为儿童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知识,更为适宜。

  郭齐家: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来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科书来,教育后代。中华民族有“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材。西方有《圣经》、《荷马诗史》作为教材。通过训练,让孩子熟读中国的文化典籍,熟知各个方面的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民族历史的了解,还可以丰富我们民族的母语、情感,从而有凝聚力。

  刘晓东:对于儿童,应该让他们远离“经典”。“四书五经”是不是精华,应该做科学的分析。北京大学的常道年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糟粕占3分之2,精华占3分之1。他还特别强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要搞清楚多与少的关系,大部分与小部分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儿童的成长、对幼儿的成长是起很大作用的。

  郭齐家:刘老师说的,有一点我不同意。我们对民族精华的东西绝不能藐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本书叫《学会生存》,说人类要学会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一方面要回溯历史的源头,向古人汲取智慧。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文的精神,有人生的理想,有政治的智慧,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这都是我们要吸取的。

  主持人: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孩子去接受古典经文吗?

  郭齐家:方法就是诵读。因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祖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到有文字的历史才几千年。那么几十万年人是怎么过来的,就是每一个部落、每一个民族背诵自己的民族诗史,背诵自己民族的格言、警语、道德,一代代传承。人的文化就是靠背诵来传递的。

  刘晓东:我不赞同这样的教学方法。小孩子自己都不明白,还要让小孩子死记硬背,这不符合启蒙教育的精神,有违小孩子天性。

  主持人:让孩子们来吸收这样的结晶,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郭齐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是用传统的精华提升我们的人格。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当时的文化,形成了一个中心的文化,影响了以后两三千年。文化的发展和复兴有规律,就是每到一个时候要文艺复兴了,要文化发展了,他必须回到源头吸取智慧,吸取养分,吸取养料,然后再前进,再发出灿烂的光辉。所以今天读经就是从传统文化里面吸取精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碰撞出新的文明,这是我们现代的文化自觉。

  欢迎收看CETV—1每周五19:50首播,每周日9:45重播的《第一观察》。

  《第一观察》栏目组供稿

  
评论】|【推荐】|【 】|【打印】|【新浪点点通】|【关闭
春意融融 更多>>
[戴佩妮] 你要的爱
[S.H.E ] Super Star
[李圣杰] 痴心绝对
[刀 郎] 冲动的惩罚
[翻唱原音] 拯救(抒情)
铃声搜索:
 更多>>
江南 老鼠爱大米 值得
缘份的天空 两只蝴蝶 无所谓
缘份的天空 ColorfulDays 又下雪了
夏虫 了不起 没时间
白桦树 很爱很爱你 刺激2005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