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女中学生“扎进”艾滋病课题写万字论文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7:57 东方网-文汇报 |
![]()
这几天虽然已经放假,但是浦东进才中学高二(3)班的庄稼、崔晓芸和叶蕾还是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她们正着手对一篇名为《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模式探讨》的论文进行第18次修改。下个月,她们就要带着最后的修改稿去四川参加全国中学生创新大赛。 在一般人眼中,艾滋病一直是敏感的课题。而这三个“半大不小”的高中女生,却收集大量的数据、采访和图片,写出了长达12000字的论文。 产生浓厚兴趣突破心理障碍 其实,同住一个寝室的三个女孩,写这篇论文的本意,只是想完成学校选修课的学分。没想到,这一扎进去,她们就有了浓厚兴趣。 “当初在图书馆里找资料的时候,我都是红着脸厚着脸皮往下看的。”回忆当时的情景,叶蕾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在开始做论文的时候,指导老师唐志源是男老师。“我们想来想去,觉得实在没办法跟男老师讨论艾滋病问题。”她们只好再向学校申请了一个女的指导老师。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他们之间保持着奇怪的沟通方式:三个女孩先和女老师讨论,然后再由女老师和男老师沟通,最后由女老师转达。“后来唐老师跟我谈了一次,他说如果我们连自己这关也过不去,那艾滋病论文就不可能做得好。”叶蕾说,就是这番话使她们发现原来自己也没有正视艾滋病。 经受突然考验与“病人”握手 在克服起初的心理障碍后,她们加快了写论文的进度。而有时候某些突然的考验,又让她们成长了许多。 今年年初,当她们在参观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时候,一位专家突然请来了一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问她们是否愿意和这位携带者握手。“握还是不握?”三个女孩没有犹豫、面带微笑地与这位“病毒携带者”握了手。事后她们才知道,这个人并不是真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当时和她们一起的带队老师储依非常感动。站在老师的立场,她觉得学生们都成长了。不仅对艾滋病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对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比以前多了。 从遭遇假想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再到和艾滋病病人电话聊天……这是三个高中女孩以前都没有想过的。而现在,她们清晰地感到,通过这一年多时间的论文写作,自己比以前多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经验。” 为了充实论文进行专项调查 为了完成论文,她们设计了一个近200道题的艾滋病知识调查,分别在进才中学、格致中学、奉贤中学和向明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发放。 问卷调查中,被问及是否会对艾滋病患者避而远之时,选择“会”和“肯定会”的均超过半数,比例最高的学校达80%,选择“肯定不会”的同学比例都很低,有一所学校的受调查者竟无一人选择此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同学表示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她们在论文中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症结之一是学校教育不当。叶蕾说,在上海市的高中必修课学科教科书里、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第二学期的《生命科学》的课本里,涉及到艾滋病病毒知识的仅有几行字。 对此,专家表示,要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选择健康之路,就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知识。(记者/张晓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