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动感e族《大学周刊》正文
战士还是轻视梦想? 方舟子到底是个什么人

http://y.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 13:58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方舟子简介: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美国获生物系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研究。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199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从2000年开始他主持创办的《新语丝》网站开始频频揭露了中国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例如“基因皇后”事件、核酸营养风波、脑白金风波等。但一直以来,他创立的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个人打击学术腐败模式也备受争议。新华社曾发过两篇通稿予以报道,《京华时报》等国内主要媒体、网站都对之进行过专题介绍。

  正方

  方舟子,一个纯净的战士

  异教徒

  近两年来,方舟子从一个给民间科学爱好者当辅导员、给业余历史学家们修订勘误表的工作中抽身出来,逐渐将精力放在与国内科学权威人士的争论上。

  方舟子开始扭转人们的看法并赢得广泛的尊重,是他在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的“基因图谱”、“珍奥营养核酸”等重大欺诈中的成就。而“珍奥营养核酸”带出来的学术腐败问题,更使方舟子把注意力又集中到反学术腐败上来。方舟子在反学术腐败中很短时间的努力,就让人们看到中国学术界令人震惊的一面。

  中国学术界的腐败,靠内部产生强烈的批判声音是不可能的,方舟子的专业和其在海外的独特身份,天然具备了这个最需要英雄的时候成为英雄的资格。然而,要承担起这种使命,比资格更重要的是其勇气和纯粹。如果不看一下方舟子在揭露了一系列欺诈和学术腐败事件后所遭受的攻击,人们是很难真正体会充当这种英雄的艰难。

  许多道德批评家们断定,方舟子揭露陈晓宁是出于一种嫉妒,一个博士后混得远不如一个二流硕士是方舟子动力的惟一来源,而珍奥营养核酸一案方舟子则被认为是受国际资本势力所使。

  长期以来,批评者对方舟子的道德指责从未间断,当然,把这些相互矛盾的判断集中在一起,就使人无法判断方舟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政府的帮凶却又屡次使官方难堪、是美帝国主义者的应声虫却又是自由主义者的敌人……

  不过,方舟子的支持者与他的批判者多少还是达成了一项共识:方舟子是个超级鲁迅Fans。在我看,鲁迅与方舟子的区别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鲁迅时代,社会批评家和时事评论者们面对的并非一个专业分工非常细致,从事评论和社会批评需要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社会,在当时,文化批判的精神和普世情怀的确有着巨大的意义。

  方舟子作为一个态度激烈的批判者,始终不在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领域发表言论,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许多认为方舟子缺少人文关怀的批评者发表的看法则往往在其知识领域之外。我不能认为“人文关怀”能够抵消掉其无知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已经有更好的理论体系能够作为准确有效的批判武器的时候,依旧照着鲁迅的风格悲痛愤怒地拿今天已成伪概念的“国民性”来说事,恰恰是对鲁迅最拙劣的模仿,而且非常容易沦为“妄人”,这点恐怕并不需要方舟子来指出。对鲁迅的简单COPY很容易获得正义、良知、道德、人文关怀的名声,然而,我不认为今天有一个“克隆”出来的鲁迅,对中国社会批判的贡献能够与方舟子相比。当谈,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目前还看不出方舟子有能够与之相比的迹象。

  如果要对方舟子与方舟子的批判者进行简单的区别描述,我愿意这样描述:方舟子不尊崇上帝,但尊崇人的理性和智力成果;方舟子的批判者尊崇上帝或某种相当于上帝的概念,但不尊崇人的理性和智力成果。

  就个人观点而言,道德批判是种万能而可疑的武器。不能否认道德批判在今天的社会批判上仍有其积极意义,但把它用在对科学和经济学的批判上,逻辑上就变得荒谬而可笑。当然,非专业的人文知识分子不这么认为,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道德批判这种可以简单速成的武器,他们还没有掌握其他武器。而之所以对方舟子的批判更多地集中在其道德、性格上,是因为从纯粹的技术手段上要完成对方舟子的批驳是令人绝望的。

  我认为,方舟子遭受的动机论道德批判即使成立,也完全不能影响对方舟子评价,因为对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可以衡量和评价的是他的知识和智力贡献的实体,而非道德成就。其实,我很怀疑有几个道德批评家会拥有方舟子那样一双明澈的眼眸。

  我的眼睛告诉我,方舟子不是个深沉的人、一个有机谋的人,当然也不是一个习惯得了社会生存交往技巧的人。方舟子已有微微谢顶的迹象,但从气质上归类,他更像年轻的学生。一个纯净的斗士。

  反方

  方舟子,一个轻视梦想的人

  何菜头

  首先谈谈方舟子,我一贯不喜欢他。我是理科生,理科学得并不好,学士学位而已。在我有限的理科生涯里,理科并没有如同外间传闻的那样,把我变成一个连苹果都不会削的“雨人”。相反的,我的各种老师,以及我阅读的理科大家的书籍里都教导我三件事:兴趣、好奇心和怀疑的态度。这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没有对理科的兴趣,是不能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快活的;没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就不会试图去揭开自然之迷;没有怀疑的态度,就不能在已有成就上获得突破和进展。总体来说,理科属于那些有顽童天性的人。

  方舟子是不是科学家,我不敢说。但是我敢说他成立了一个科学裁判所,他担任法官。以拷问科学家的治学良知为生的人,他是我知道的第一人。我并不反对他揭露学术无良现象,但是我讨厌他戴了假发的脸,用不容反驳的声音喝道:“驳回!所陈述的是伪科学!”如果理科的世界里真有那么一个法官在,那么委实没有任何必要去学习理科,因为那是一件简直枯燥乏味到了极点的事。打有几何那时开始,科学的世界里就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王。事实上,分散在世界每个角落里的科学家,也只是服从自己的兴趣引导,研究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一套方法和工具,方便他们继续顽童的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有副产品问世,造福于人类。他们的方法可以复制,可以重复演示,不依靠权威和暴力而说服群众,因而逐渐赢得了今天的地位。

  无可否认,中国的文教还非常落后,民间的创新和研究依然处于很多年前那种分散和低水准的层面上。也许每年仍然有一千个民间数学家在用初等代数的方法证明“1+1”,也许有一百个人正在尝试制造各种永动机械,也许有十个人在用木条和胶水实验扑翼飞机,他们中没有一个会成功,这是悲哀之处。但是,这一千一百一十人的努力却是非常可贵的,在中国民间,不通过阴阳五行、不使用格物的方法去做一些西方前人早已经做过的事,我觉得这很了不起。他们也许根本不懂基本的科学原理,缺乏必要的教育,远离学科的最前沿,但这种朴素的、真诚的对科学的追求,我觉得值得高声赞叹。看见他们的成果时,我无法抑制住泪水,不敢嘲笑,因为这正是引领世界走到今天的梦幻。今天看见它们,和两千年前看见它们,并没有任何不同。

  方舟子博士很轻视这些梦想,沉重的巴掌打在朱海军、老刘等人的脸上。我记得美国航天局曾经发过一张纪念邮票,也曾经把邮票上的人命名月球上的山脉。那个人是个中国古人,他用车子绑了火箭,手里拿了扇子想飞到天上去。这个美丽的梦想随着一声巨响而终结。我觉得方舟子有更充足的理由扇一耳光在这位狂想的中国古人脸上。他不能在卑微中看见科学精神的闪光,他用尺规画了一张叫“科学”的地图让人们去走。他懂很多名词和知识,却根本不懂什么是科学。这就是我对他的评价,一个无趣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明白科学为何物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方舟子新闻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国家:
省区:
城市:
类别:
学校:
[同学录] [有奖捉虫]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特别看点:
·大学生情侣去哪接吻
·大学改名会砸牌子么
·教育需要来点野性?
·新生如何玩转校园
·学生为什么要自杀

:新浪校园热门点击:
趣味测试 男生女生
搞笑地带 青春私语
原创天地 时尚一族
论坛热帖 心灵鸡汤
生理热线 懵懂之初
待机彩图


和弦铃声
·[蔡依林]骑士精神
·[孙燕姿]天 黑 黑
·[周 蕙]相遇太早
爱上洋葱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