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动感e族正文
往事随风:鸡蛋灌饼及其它

http://y.sina.com.cn 2004年04月12日 11:02 《青年文学·下半月版》

  文/何木木

  回忆往事的感觉如同舔一颗掉了的牙齿,清晰如昨却又无可触及,如果要回忆过去吃过而现在再也吃不到的东西,那更是只有空舔牙齿和嘴唇的份儿了。

  那天偶然从同学那儿听到乐群餐厅有鸡蛋灌饼卖的消息,我立刻就激动起来,尽管当时刚刚吃过午饭,我还是急急忙忙地去买了一个。捧在手里,极为虔诚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却全然不是记忆中鸡蛋灌饼的味道。吃之前心里那满怀的期待一下子落了空,刚刚下咽的饼就极为尴尬地卡在心口,让人难受不已。

  离开家乡,离开鸡蛋灌饼快两年了。两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鸡蛋灌饼,可总是如这次一样的失望。说实话,在北京这个城市,好吃的东西要比家乡小镇上多得多,可连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如此怀念鸡蛋灌饼,只是知道,单是听到这个名字,那段过往、那些飘着鸡蛋灌饼香味的日子便悄然浮上心头。

  我从高中时就开始住校了,一日三餐自然都在学校。记得高中校园的东门外有个小吃一条街,每到放学时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此刻,我仿佛又闻到了每个小吃摊子前散发着的诱人的香味,又感受到了那种热气腾腾的温暖。

  那时的早自习从5点到7点,通常在6点多的时候,每人的肚子都唱起了空城计,下课的铃声刚响,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往那条街上冲去。远远地,便已经听到了老阿婆响亮的叫卖声:“包子饼子红薯片稀饭喽……”最后那个“喽”字拖得悠长悠长而又百转千回,就像老阿婆的稀饭一样耐人品味。

  老阿婆看起来有70多岁了,花白的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很旧但很干净。她的小吃摊也一如她的穿着,简陋而干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根竹竿在上面立着,竹竿顶部一个绿色的清真标志的牌子高高地飘着,这是老阿婆与其他小吃摊不同的地方。

  她的饭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也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而且都是老阿婆自己亲手做出来的,同时简单中又有些与众不同的味道。就说包子吧,虽然都是素馅儿,却有好多品种:韭菜鸡蛋的,大白菜的,胡萝卜的,还有荠菜的等等。冬天时还有用晒干的芝麻叶子做的馅儿,热热的散发出一种清淡的幽香,吃到嘴里,细细咀嚼,清香满口,让人久久回味。大饼可以按照颜色来分类:白的,黄的,褐红的。这种饼是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的,雪白的自然是白面饼,这种饼吃的人并不多,金黄的玉米面饼和褐红色的红薯面饼就很受大家的喜爱了。

  大家通常要一个包子或者一个饼子,再要上一碗稀饭。北方的稀饭做法极为简单:在沸腾的开水里放一些面糊进去,再把面糊煮熟了,稀饭也就做出来了,虽然做法简单,却可以做出来不同的口味,而且颇有些技巧在其中。大家都暗地里猜测阿婆一定有什么做稀饭的秘方,因为她的稀饭是那样的好喝。一年四季,阿婆的稀饭永远都是红薯片稀饭,却永远也让人喝不够。红薯片是把红薯切成片然后再晒干制成的,可在阿婆的稀饭里已经找不到完整的红薯片了,它们已经被熬成了丝丝碎屑,味道却已经充分地融进其中。稀饭的颜色是红薯般的褐红色,吃不到红薯,可那种香味却无处不在,甜丝丝的,香香的。

  那时侯功课忙,吃饭总是狼吞虎咽的,再加上阿婆的稀饭实在太好喝,所以总是捧起碗来一口气把它喝完,这时候,阿婆总是一边在热气的背后用满含着笑意的眼睛慈祥地看着你,一边说:“慢点,慢点喝姑娘,不急……”这语气总让我想起家乡的奶奶。后来为了节省时间,我总是避开大家吃饭的高峰期,在别人都吃完的时候才跑去吃饭,和阿婆也渐渐熟了。她一看到我就盛上满满的一碗稀饭,而且总在我没喝完的时候默默地把碗添满,喝到最后,添了不知有多少次,却只收我一碗的钱,这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后来我便不敢在她那儿吃饭了,只是总想念阿婆那悠长的叫卖声,想念香喷喷的芝麻叶馅儿的包子和红薯片稀饭,还有那热气腾腾的温暖。

  走过阿婆,往街的中心走去,吃的东西便丰富起来,有肉夹馍、油酥饼、烧饼夹豆腐串……烧饼夹豆腐串是我当时常吃的。那种烧饼是在炉中烤出来的,焦黄焦黄的,又酥又脆,上面洒满了芝麻,散发着香味。吃烧饼时间要赶得巧,去得早了,烧饼还没出炉,只能干等着,还要忍受着只能闻香味却吃不到嘴里的折磨;去得晚了,烧饼早出了炉,便不如刚出炉的那么脆那么好吃了。最巧的是在刚出炉的时候到,卖烧饼的瘦小的大妈正用长长的火钳把烧饼从炉子里夹出来,闻着那种香味,人已经急不可待地说:来一个烧饼夹豆腐串!

  那边早有人准备好了,拿起刚出炉的烧饼,似乎不怕烫手,用刀从烧饼的中间熟练地割开一条缝儿,烧饼便打开成一本翻开的书的样子,再用筷子夹起一个豆腐串放进去。那豆腐串不知道是怎么做的,只能看出是一根细细的竹签穿着豆腐皮,浸在热气腾腾的汤锅里,可能是汤的缘故吧,那豆腐串美味极了。再放上芝麻酱、孜然、辣椒油等调料,把“书”合上,烧饼夹豆腐串便做成了。

  和卖烧饼夹豆腐串的摊位相隔不远有一家卖胡辣汤的,胖胖的大妈总是喊着:胡辣汤喽!让人觉得那汤仿佛也是带着声音的,呼啦呼啦的响着。胡辣汤,看名字就可以想像出味道,汤里放了足足的姜片和辣椒,冬天的早晨喝上一碗,全身便冒着热气,再冷的寒气也被驱走了。

  鸡蛋灌饼是高三下学期才出现的。卖饼的是一对特别和气的中年夫妻,妻子很秀气,常常面带微笑地招呼着客人,丈夫白白净净的,不太爱说话,只是低着头忙活着。两人配合得异常默契,女人和面,做成饼的形状,男人拿锅铲稳稳地接住,放在锅上煎着,等到饼七八成熟的时候,男人便用刀在饼的中央割开一个小口,女人则麻利地把事先搅拌好的鸡蛋糊从小口倒进饼里去。鸡蛋汁是真正灌进饼里去的,正应了“鸡蛋灌饼”这名字。然后,男人继续用锅铲翻着,等到一阵鸡蛋的香味散发出来,饼的表面也已经变成黄灿灿的了,鸡蛋灌饼也就可以出锅了。

  用洁白的纸垫着,哈着热气小心翼翼地拿起,轻轻地咬一口,外边的面很筋道,同时又渗进了鸡蛋的味道,鸡蛋因为是夹在饼的中间在锅上烤熟的,所以更是比其他方法做出的鸡蛋有味道得多,那种好吃,现在想来仍然觉得齿留余香。

  其实,之所以对鸡蛋灌饼这么念念不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吃得太少了。这种新鲜的好吃的东西出现的时候我已经念高三了,走到了高中生活的尾巴上,再加上当时有太多的人迷恋鸡蛋灌饼,所以尽管一下课就跑过去,饼摊前还是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因为饼是一个一个现做的,常常听到队伍后面有人的肚子在叫:我等得花儿也谢了。当时,我们深知时间的宝贵,几乎做所有的事都是一路小跑,同学之间也省去一切废话,以免浪费时间,在这种紧张的形势下,把时间花在等鸡蛋灌饼的排队上,似乎真的太奢侈了。于是,只有在自己某次取得小小的成绩时才会狠下心来,耐心地站在队伍中与高一高二的孩子们抢着鸡蛋灌饼,借此犒劳自己一下。

  于是,鸡蛋灌饼在我们眼里便成了一种奢侈的幻想,我们怀着如孩子眼巴巴地张望着放在高高的柜子里的糖果一样的心情想着无比诱人的鸡蛋灌饼,并在心里安慰着自己,等到高考结束,一定要好好吃个够!

  就这样,鸡蛋灌饼的香味一直绵绵不绝地散发着,在我们的心里。直到毕业,一共也没吃过几次,高考过后一直忙忙碌碌,随后就离开了家,离开了高中校园,离鸡蛋灌饼也越来越远了,当年高考结束后吃个够的誓言也只好不了了之。

  正是因为那时没能尽兴,鸡蛋灌饼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时时想起,时时惦记,带着这样的遗憾来到新的地方,一直都在寻觅,希望找回旧时的那种味道,结果却总是失望。乐群的鸡蛋灌饼只是把煎鸡蛋简单地夹在饼的中间,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鸡蛋“灌”饼,自然也就没有了那种味道。其他的诸如烧饼、包子之类的东西也是如此,再也找不到那种熟悉的味道和感觉了,每次怀着满满的希望迎接一次次的失望,总是又尴尬又失落。

  大一的寒假,回家的路上一路呼唤着鸡蛋灌饼,甚至下了决心:一定要把东门外小吃一条街上的东西都吃个遍!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与旧日的朋友在母校重聚,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到东门外,却发现那里空空如也,没有了摊位,没有了熟悉的叫卖声,没有了热气腾腾的温暖,一切都到哪里去了?又一次的希望变成失望,而且是彻底的,那天,大家的情绪都很低沉。

  后来才知道,市政府要进行市容整顿,认为那些小摊位影响市容,全部清理掉了,现在,同学们吃饭只能到学校的食堂,而那里,是没有那些可爱的好吃的东西的。

  真的再也找不到了,记忆中的鸡蛋灌饼。

  或许,那些东西,真的只属于过去吧,属于那样一段特定的时期,就像过去的一些人和事一样,只能在回忆的缝隙里偶尔闪现,却无法真正走入现在的生活。所以,你应该学着习惯,学着习惯牛奶和面包,我这样告诫自己。

  可不知为什么,夜晚深深浅浅的梦里,总会有阿婆和大妈们悠长悠长的呼喊在耳边回荡,烧饼和鸡蛋灌饼的香味,也时时在梦中萦绕,无法释怀。

  直到那天,很偶然地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叫“胃知乡愁”的文章,说因为思念家乡,所以总怀念家乡的菜,不论走到哪里,不论吃过多少美味,总想吃的、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菜,这才突然明白了,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怀念和寻找,原来,是因为太怀念那段生活。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特别推荐
·我的“古怪”同学
·向着阳光奔跑 郑晨秀
·我们的性到了哪一级?
·专题:八零后青春写手
·网友专栏:繁华嫱薇
·网友专栏:橙色·橙涩
·网友专栏:蓝色叶萱
·透视大学生同居的背后
·“翻乐”排行榜第2期
·翻乐排行榜第1期结果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