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胃遇到上海点心 |
---|
http://y.sina.com.cn 2004年1月21日 10:09 精品购物指南 |
![]() 人是北方人,但是胃口却是一天天南方起来了。 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刚来上海的一个月里,呼朋唤友去的地方必定是与辣有关,几番无辣不欢下来,开始往有老上海招牌的地方跑。跑着跑着,从精致的菜式里就慢慢品出了上海本帮菜的厉害来:细致体贴,初尝无川辣的惊艳,但是决不亏待你的胃,一个劲儿地把江南细雨似的温柔往你的胃里塞。小青菜、细嫩的鲈鱼还有通体鲜红的草虾,不经意间就收服了你的胃。 道地的上海精神,讲求细致入微,从小处着手。同样一个“吃”字,在北京能被吃成大快朵颐,在四川能吃成口水汪洋,在湖南能吃成酣畅淋漓,在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里,却被细致得处理成了“点到为止”—— 一个点字,其实和吃多吃少并无关联。而是上海菜的另一个特色——点心不在不成席。 这一点和川菜没有特别大的分别,吃完麻辣火锅,汤圆和旦旦面的被点率极高。讲究吃得精一点、营养一点且少一点的上海人,在小小点心上花了大大的工夫。饭店的菜单上要是不能印上几款人见人爱的小点心,绝不敢自夸是道地的上海本帮菜。专营小吃的地方更是多如牛毛,最出名的点心应该算是城隍庙南翔的蟹粉小笼。一年四季都有人心甘情愿排着长龙,等待着裹着新鲜蟹肉/粉的小笼现身,个中甘甜只有热爱小笼的人才能体会;生煎也一样,虽然价格便宜得超乎想象的实惠——2元钱四个,肉多皮薄,就是能吃的男生来4块钱的也大抵饱了;还有锅贴,价格和生煎差不多,属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的,好吃又便宜的“小点”。 肉粽沾了嘉兴的仙气,小吃店和24小时超市里卖的都一样正点,两块钱一只;至于鲜肉月饼,中秋节前后,令上海的大街小巷处处飘荡着若有若无的鲜香,花一元钱就可以尝上一只新鲜出炉的热乎乎的月饼。每到这时,一边遗憾自己的胃容量总是有限,一边怀疑上海妹妹在各种各样油炸和肉馅的诱惑下,怎么还能保持如此苗条的身段? 除了这些四季都有的点心之外,特定时节的特定点心,更是在四季轮回中诱惑着你的胃。最有代表性的是春天的“青团”,这种软软的绿色的团子,因为只有春天可以吃到,在我等好吃之人的记忆中俨然成为春天的使者。最可喜的依旧是它的价格——一元钱一个。 这几日上海细雨绵延,在大肆想念北京麻辣火锅和水煮鱼之余,我照例在每天回家的路上顺脚拐进“美心酒家”,耐心地排上十几分钟的队,把例如叉烧酥、咖喱角、萝卜丝酥饼等小可爱充盈在包,一边走一边吃,还间或感慨着:唾手可得的幸福,在上海这座城市,原本就是这样无拘与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