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青春校园正文
东北农大赴疆毕业生生存状态剖面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 10:21 中国青年报

  东北农大赴疆毕业生生存状态剖面 

  “破破烂烂的土坯房,四周都是戈壁滩、黄土墙,荒无人烟,整天在地里干活,每天累得不想动弹。”王清河坐在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起他刚工作时的感受。

  离开乌鲁木齐,乘坐10个小时的火车,再乘坐半个小时的汽车,沿途都是戈壁、红柳,荒无人烟,记者来到了王清河工作所在地——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9团。从1998年开始,东北农业大学先后有50多名毕业生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业,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了当初的创业理想,7年来,他们过着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王清河是东北农业大学植保系2000届毕业生,2000年7月17日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和他一起来兵团的有24名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生,7人到了农五师,其中王清河、冯振秀、白旭、朱勇4人被分到了农科所。

  当时的农科所在86团,办公室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土坯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距博乐市6公里,离86团团部有3公里,离最近的连也有1.5公里。

  “刚来的时候,感觉比想像中的环境还要差。”让王清河首先感到不适应的是气候,黑龙江气候湿润,而这里异常干燥,气温高,太阳毒,整天被晒得提不起精神。

  他们每天七八点钟就要起床,到地里背粪、除草、浇水、打埂子,扛着近100公斤的棉花包,推着300公斤的棉花车子,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干活儿,汗水像下雨一样迷住眼睛,衣服全都湿透。他们整天在地里工作,有时候就在地里吃饭,吃完饭继续干活儿。让冯振秀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浇水,一连在地里工作了13个小时,“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劳累单调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晚上住在办公室附近的宿舍,3人一间;大家累了一天,还是很兴奋,一起做饭,没事可干,就打牌、喝啤酒、抽烟、聊天。

  电视只能收6个台,没有电影可看,没有网吧可泡,连个女孩子都很少见到,更别说什么跳舞、蹦迪了。买个东西都得请假到博乐市区买,没有车,只有搭买菜的车去市里,有时候急用的东西只能步行一公里多路,到连队的小商店里去买。

  累了一天,浑身粘糊糊的,但没办法冲澡,他们只能打一盆水,用毛巾擦擦背,有的干脆拿一盆水当头浇下,那个凉爽呀,大喊一声,透心的凉。

  刚工作时,王清河拿到手的工资只有505元,除了抽烟、买点日常生活用品,几乎没有其他花销。现在,王清河的工资也只涨到1100元,扣去每月500多元的房屋按揭款,每月只剩600元,抽的是三四元一包的香烟。其实,王清河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来新疆之前,他已经和山东一家农药生产企业签订协议,主要做销售,每月的基本工资是1100元,外加提成。“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不成问题,我的一个同学就在那里干,一年收入10万,我来这里是因为喜欢干专业技术。”王清河说。

  89团是一个不到3万人的团场,团部不到一万人,这是一个小镇,农忙时节,小镇显得很寂静,宽阔的马路上,行人很少。最热闹的地方是团部广场前,十多辆

出租车停在那里等待生意。

  朱波和赛国斌是2003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的,朱波在农科所工作,赛国斌在89团做技术员,他们是一对恋人,在新疆成家了。在城市长大的朱波感到这里异常的安静,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喧嚣的人群,很多朋友都不在身边,和她同宿舍的6名同学都考上了研究生。

  年初回家,和读研的同学们聊天,她们平时在实验室搞科研,空闲的时候都在逛商场、购物、做美容、健身、唱歌、泡吧,享受着大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朱波平时却戴着斗篷,捂着口罩,顶着烈日在田间工作,在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看电视、看小说、看杂志,和楼下的王清河、冯振秀两家一起打牌、聊天。一月才去一次“大”城市——博乐市购物,那是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城市。夏日的傍晚,几个年轻人结对到博乐市里去玩,吃点烤肉,喝点啤酒。

  一切城市的繁华的生活就这样在朱波的生活中消失了。到新疆3年了,她只到过乌鲁木齐两次,每次都是出差,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好好逛逛街。“说不向往城市的生活是假的,我就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突然来到农村当然有失落感。”

  比起他们来,在84团9连工作的赵青伟和刘振洲两人的生活更加单调。连队离团部有8公里,团部离博乐市有20公里,他们每天骑着

摩托车从团部到连队。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要起床到田间指导工作,一直忙到天黑。劳累一天后,还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连里的职工,连个陌生人都很少见到。离同学们远了,平时也没有多少人可以交流。

  记者的到来,让赵青伟和刘振洲很是兴奋,“很感谢你来看望我们”。这句话他们重复了多次。赵青伟搭乘送记者去89团的车来到了农科所,见到王清河等人,大家分外高兴,因为太忙,在简短的几句寒暄之后,他就返回了连队。

  只有在冬天农闲时,赵青伟和刘振洲才能闲一点,还要组织职工搞普法培训、科技培训。平时有空,他们就看看报纸,看看杂志。看的新闻都是一周前的,连队里就七八种杂志、报纸,没有图书馆,有空就给自己找点事干,参加团里的一些文化、体育比赛。“我现在都快成电脑盲了,今年争取再拿一个师里的‘五好党支部’称号,把那台奖品——电脑搬到连里来。我们也上上网,多了解一点信息、知识,不然就太落伍了。”9连指导员赵青伟说。去年9月,团里派赵青伟到兵团党校去参加培训,为期3个月的培训,赵青伟感到很兴奋,认识了不少朋友,感觉视野比以前开阔了许多。

  半年的寂寞生活后,赵青伟和刘振洲先后谈恋爱了。赵青伟的女朋友在电站工作,上10天班,休息10天,平时很少见面。

  2003年,冯刚和沈凤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阿勒泰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1团。在城市里长大的这对恋人,面对自己的工作场所,心里有点失落。这里距离伊宁市100多公里,距离巩留县城也有几公里。“对刚工作的人来说,精神上的要求更重要一些,感觉团里很重视我们,这让我们很满意。”沈凤说。但在一年后,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越来越大,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变成了一个农场职工,这让沈凤心里很不平衡。

  冯刚住在团机关五楼的大宿舍里,6人住在一起,沈凤和另外一个女孩住在不远处的一座二层小楼上。每天晚上,冯刚拿着望远镜看着沈凤的窗户,看灯是亮着还是熄了,什么时候熄灯,冯刚就知道沈凤休息了,万一灯亮到半夜,冯刚就开始担心。

  心理落差在一年前最终平衡了,他们结婚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因为两人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在积累了4年之后,两人花2.6万元买了一套平房,至今还欠着8000元的债。为了增加收入,沈凤和冯刚包了一块地,争取早点还清债务。

  时间飞快地流逝,这些年轻人的工作生活条件也逐渐改观。王清河所在的科研所从86团迁到了89团团部,办公楼是新的,家属楼就在办公楼旁,他分到了一套92平方米的住宅。2002年,他结婚了,妻子是89团医院的护士。

  冯振秀所在的科研所也兴建了办公大楼,专门建了一个多功能厅,年轻人可以在那里唱歌、跳舞。许多年轻人成了单位的骨干,冯刚年初当上了连长,沈凤在团生产科工作,有培训学习机会,团里总是派她去。

  虽然如此,当初来新疆的50多名东北农大毕业生,已经走了10多人,其中8人考上了研究生。(作者:李润文 亓树新)

  本报从即日起开展“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中青在线(www.cyol.net)、新浪网(www.sina.com.cn)同步推出专题。欢迎各界人士特别是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和有志于去基层的大学生就这一话题发表见解、感受。电子邮箱:tebie@cyd.net.cn。传真:010—64098214。来信请寄: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中国青年报综合新闻部,邮编:100702。稿件请注明“就业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大讨论。

我来说两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