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逃课之谜--大学生课堂为何留不住学生的心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 10:33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
莘莘学子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应该对新的知识以及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产生浓郁的兴趣。但前不久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5%经常逃课。那些曾经幻想在大学“过五关、斩六将”的学生为何“冷落”课堂呢?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学生:其实我想留 调查发现,逃课者分四等:大一是“实习生”,主要观察积累逃课经验,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是“轻车熟路”,想逃就逃;大四是“老油条”、“死猪不怕开水烫”,逃课没商量。 不过,逃课也因人而异地。有的学生崇尚“自由”,利用上课时间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的学生觉得课程乏味,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枯燥。 秦烁是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学生干部,身兼数职的她逃课已是“家常便饭”。她说:“大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五花八门的讲座(尤其是素质讲座),我喜欢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提高交际能力、思辩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以适应今后的人才要求。但是活动太多了,经常与上课冲突,逃课也就无法避免了。” 某高校外语学院的杨凡坦言道:“我觉得现在学的很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老师又爱照本宣科,呆在教室里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图书馆翻些对就业有用的书籍或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大家都逃,我不逃,最后的考试成绩却相差无几,想着就心理不平衡”。洪山某高校理学院的小解毫不掩饰地说他身边有不少“从众”逃课的同学。 有趣的是,虽然“教室空空”,但图书馆却经常“爆满”,不少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更牢靠、更有效。 教师:揭开逃课之“谜” 对于大学生逃课,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有“过失”,但“错”不全在学生。 采访中,一些年轻教师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 此外,从大学的功能及其定位来看,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已无法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其次,就业需要新知识和实用知识,而目前高校有些课堂知识十分陈旧和保守。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逃课是在“逃避陈旧知识”。 武汉某高校教务处一老师认为,大学生逃课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如果学校未能满足学生的高考志愿,学生难免不会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从客观方面来说,不少学生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