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王蒙走进中大:羡慕歌德忘年恋(图)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18:25 南方都市报 |
![]() 王蒙结合生动的文学事例,为中大学子作了一场深刻而又不乏幽默的演讲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中大演讲文学的挑战与和解 “伟大作家都孤独” “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够伟大?就是自杀的人太少了。但我就是属于可怜者,即使做不成伟大作家,也不自杀,这是我到处提倡的。 ——王蒙”
“作家命运无常往往构成对某种规则和价值观的挑战。”昨日,著名作家王蒙作客中大,为学生做了一场题为“文学的挑战与和解”的演讲,在提及文学的挑战时阐述如上观点。 对余秋雨“既羡且妒” 在演讲中,他以韩寒、郭敬明等低龄作家为例,论证演讲开头提出的观点。韩寒、郭敬明等低龄作家的书热卖,两人还被选入福布斯排行榜,“这让很多人不安,连我都觉得不安,我写了这么多年,自认为也写得不错,都没进入福布斯。”他还说起备受争议的余秋雨,并笑着用“既羡且妒”来形容自己看到余秋雨位列福布斯榜收入最高文人时的心情。“他去年一年好像也没写什么啊?收入怎么就有300多万元?”看着台下“笑翻”的学生们,王蒙意味深长地总结道,作家的规律与命运很难说清,这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和规律也使人感到不安。 为什么文学和作家容易使人感到不安?王蒙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文学的创造性特点。“文学不断求新求创造的特点不仅对作家来说十分痛苦”,这种打破法则、宣扬个性的特点常常构成对某种共同价值观和习惯认定的挑战。 羡慕歌德“忘年恋” “因此,伟大的作家都是孤独的。”他援引了有关资料,称国外自杀作家比例达7%。说到这里,现场的气氛有点沉重。“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够伟大?就是因为自杀的人太少了。”他顿了顿说,“但我就是属于可怜者,即使做不成伟大作家,也不自杀,这是我到处提倡的”。话毕,掌声雷动。 演讲结束前,他还提醒现场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和它保持健康的距离。“以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例,不少人看完后开枪自杀,但歌德自己却过得很好,直到80多岁了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一个18岁女孩‘忘年恋’,让我也很羡慕。” 王蒙简介 生于1934年,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连续4次提名他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