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校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正文
长征情怀--访复旦大学离休干部张亮同志(图)

http://y.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 22:29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网站


红军老战士、复旦大学离休干部张亮同志

  题记

  历史就是历史,它记载着荣耀、辉煌,同时也记载着艰难困苦和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开始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根据地作战略转移,这就是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行进的队伍中,有一个目光炯炯、清瘦的二十岁不到的小伙子,他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三营的一名战士、时任班长;1929年4月,15岁不到的他就参加了革命,在家乡江西瑞金参加农会工作,任贫农团组织委员、少先队副队长;在以后的二十余年革命生涯中,历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指导员、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团主任、党总支书记、团政委、分区政治部主任,以及南下干部总队四支队政治部主任、皖南军区池州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 ,直至1953年10月从部队转业 ——

  他就是原中山

医院副院长、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单项副市级待遇的我校离休老干部张亮同志!

  

  10月15日,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早晨,我叩开了位于本市清真路一个幽静小区的16号门,依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张老热情迎接记者来访。

  多年不见,年已九十高龄的张老,思路仍然清晰,思维依旧活跃。记者抓住时机先用摄像机在其并不知晓的情况下给他拍了段录像,而后,邀张老至户外拍照。他兴致勃勃、非常乐意地任凭我们“摆布”。我敢肯定:这些也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啊!

  回屋后,我们的话匣子自然还是从张老曾经走过的、他最熟悉的、举世瞩目的“长征”打开。

  “您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参加革命的?为什么会参加?”记者问了个很粗浅的问题。

  “为什么会参加?理由很简单啊,就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张亮说。

  “你那时真的这么想?”记者说。

  “一个人的信念很重要,人要是没了信念,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那时就是这么想的。”张亮斩钉截铁地说道。

  当时,张亮家很穷,父亲是贫农,生有两个儿子,张亮是老二;没有土地,只得租地主的3亩地过活,一年下来,连租子都交不起;父亲在张亮10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和哥哥在张亮参加红军后也死了。令人伤心的是,由于那时无法与家里联系,张亮至今都不清楚两位亲人何时何病离开人世。

  为了活命,年纪很小的张亮还给人家放牛放羊。说到这里,张亮得意地告诉记者:“我十三岁时,就学会了耕地!”

  

  说到长征出发时的情景,张老历历在目:

  “那是1934年10月16日,天高气爽。天刚麻麻亮,军号声响,大队人马出发。那天是红军一师一团的首长向我们作动员,说部队要转移,撤离中央苏维埃政府 —— 瑞金。

  我们每走一小段路,都要回首眷恋地望一望:瑞金啊,向你告别了,每个红军战士对你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瑞金的乡亲们扶老携幼,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给部队送茶水,把鸡蛋、红薯干、豆子、糕饼塞进红军战士的衣袋里,唯恐在路上挨饿。有的抢着帮助部队挑担子、扛东西,有的争着帮助部队牵牲口、背背包。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多打几个胜仗,胜利了回来!盼望你们呀!’ 有的说着说着,还留下了真诚的眼泪。我当时与一名叫邱衍芹的战士扛着步枪并排走在队伍里,默默无语。我们是同乡,一同参加红军的。如今要离开家乡,怎能不依依不舍呢?

  ‘这次转移,不知到哪里?’还是我先开口,‘也不知何时打回来。’

  ‘消灭了白狗子,就能回来!’邱衍芹洪亮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张亮他们后来才知道,长征是多么惊心动魄,多么艰苦卓绝,就拿中央红军来说,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万多人,长征结束时仅剩下8千余人;邱衍芹也在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当时长征不叫长征,叫战略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也不告诉我们,直至过了湘江,跨过粤汉铁路,才告诉我们向湖南西北前进,去与2、6军团会合;也没有规定要走多少路。想不到这一走,竟走了二万五千里,途经

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11个省。

  长征途中,天上经常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张亮自豪地说:“我们红军就是凭着两只脚和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武器,击溃了国民党反动派410个团,数十万敌军、土匪和反动民团,占领了54个中心城市,跋山涉水,爬雪山过草地,突破乌江天险,通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张亮还告诉了记者一段以前只是在电影、小说里看到的非常精彩、又非常“搞笑”的情节:“为了赶路,我们一天少说也得走上一百几十里。记得有一次,天还未亮,我们一口气行军六十多里路,那次,我们攻占牟定城,全歼敌军,缴获所有武器弹药,还有不少新军服。穿上新军服,直扑姚安城。一路上大家面面相觑地打趣:‘除了头上戴的军帽,我们这一身穿的和扛的新武器,与国民党‘中央军’有啥两样。’距姚安城不远,我们做了诈城准备。那天,正好轮到我在连里打头阵。到达城外,几个守城的民团朝走在前面的我班战士打量:‘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队伍?’这些家伙还从未见过‘中央军’,看我军容整肃,有几分胆怯。我一步冲上前喝道:你们眼瞎了,仔细看看,老子是谁?‘中央军’来了,上司没向你们交待?

  ‘这……,这个……’。民团结结巴巴答不上来。连长上前大声训斥:‘你们胆大包天,竟敢阻拦‘中央军’,放肆……,还站着干啥,快去报告上司,说‘中央军’来了’。

  县长、警察局长、民团团长闻讯哪敢怠慢,都毕恭毕敬地出城迎接‘中央军’。当这伙老爷向我们打躬作揖,连声说‘欢迎,欢迎’时,我们突然一齐拔出手枪顶着他们的脑袋,宣布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他们连大气还未透过来,便乖乖地当上了俘虏”。

  说到这里,张亮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灿烂,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张亮所在部队渡过金沙江后,以雷霆万钧、风驰电掣之势,经会理、德昌、冕宁等地,继续北上;企图阻挡红军前进的四川军阀部队,望风披靡,不堪一击。

  从冕宁到大渡河,中间隔着大凉山区。红军必须尽快通过这个山区。这时,尾追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队,正向大渡河急进。情况十分危急!红军如果不能迅速抢占大渡河,将被迫向西转入川康交界地区,那是非常不利的。

  大凉山区,聚居着我国西南部少数民族 —— 彝族,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在这里。

  5月21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亲自率领红一团抵达冕宁。后取得彝族首领小叶丹信任,刘伯承与其喝鸡血酒,结成金兰之交。此举为红军借道北上铺平了道路。张亮也参加了强渡大渡河的著名战役:

  “当我班战士的渡船行至河中央,船漏了,我们赶紧用搪瓷碗舀水,用衣布堵漏。

  汹涌的河水不仅从破洞涌入,大浪还将掀起的水灌入船舱,若稍不留神,就有淹没的危险。河水中的旋涡不时使船失去控制,但船工的技艺在这关键时刻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当船驶过河的六分之五时,只见船老大驾轻就熟地将一个铁丝绳索圈,对准岸上的石柱用力抛去,不偏不倚地恰好套住石柱,接着,紧收绳索,船便稳当地靠上了岸。

  我军过河后,为不让败退敌军重新布防,团部命令我们继续穷追猛打。我们一鼓作气追击了八九里地,夺取了敌军几个阵地。已到了做饭吃的时刻,我班一名哨兵前来报告说,发现前面冒烟的地方有敌军。我提出先把这股敌人消灭了,再回来做饭也不迟。我们冲上去,岂料,敌人已成惊弓之鸟,一触即溃,留在原地的是一锅煮熟了的饭菜,现成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不由得开起玩笑:‘白狗子知道我们肚子饿了,特地做好饭菜招待我们,大家不必推辞,收下这份礼物,吃吧!’ 饭罢,继续进军,为后续部队扫清道路。

  次日凌晨,浓雾弥漫,下着毛毛雨,一路泥泞不堪,行走打滑。因雾重,能见度差,我走近敌工事,竟未觉察,突然一梭子子弹横扫过来,把我的军帽打飞了。我连忙卧倒在地,半晌不动。敌人以为我牺牲了,不再扫射。说时迟,那时快,我倏地一个翻身,扔出手榴弹,只听见轰轰两声,敌工事被炸飞了。我站起身高喊‘同志们快冲啊!向前冲!’后面的战士一齐跃身而上,双方短兵相接,一场惊心动魄的刺刀拼杀在所难免,鲜血染红了坡地。战斗结束,敌尸枕藉,我们缴获到一批武器,其中还有一挺令人瞩目的‘花机关枪’。

  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夺得泸定桥后,意味着长征已取得重大胜利,红军已把追击的‘中央军’全甩掉了。

  

  6月12日,红军抵达海拔4500左右的夹金山脚下。这是长征途中,红军攻克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又名神仙山,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变化多端,莫说人上不去,连鸟也飞不过,只有神仙才能登越,故名。祖居于此的乡民,都说没上去过。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曾有四人上山,但无一返回。老乡们都好心地劝红军勿冒此险。

  天色发白,红军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越往上,越缺少氧气,战士们连讲话都怕启唇,只能勉强地用手势表达意思,大家互相搀扶,互相鼓励。张亮身边是一位只有16岁的小陈,他有点支撑不住了,像要倒下去。张亮赶忙和另一位战士,竭尽全力,两人一前一后地夹住他,推着向前移动。如果这时有谁想坐下来小憩一下,就可能永远也站不起来,一阵风雪吹过,人就会被埋在雪里了。每走一步,都大意不得,要一步一步地踏着前人的脚印走,稍不留神,踏在浮雪上,就会陷落到千丈深的雪坑里。张亮曾目睹好几位好战友,就是这样光荣牺牲的。

  8月21日,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向渺无人烟的草地出发……

  

  说起长征的艰苦,张亮更是记忆犹新:他曾经吃过树皮,啃过草根,吞过牛皮。他告诉记者:曾6天仅吃9小碗青稞汤,也就是说每天仅喝一碗半汤水;这还算好的,因为青稞算是“奢侈品”,平时虽然背在战士们身上,但没有上级命令,绝对不可以随便吃。

  记者问:“长征途中,您看到过中央机关的首长吗?”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多次看到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过了金沙江后,我们在岸边见到毛泽东同志,他正与几位首长讲话,我们频频举手向他打招呼,他侧过身来,向我们挥手。只见他消瘦的脸庞晒黑了,可是却非常有精神。

  

  我们的思绪,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又回到了今天。

  当记者问及张老对当前社会状态、形势有何看法时,他说:“经过几十年的英勇斗争,革命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五十五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经济发展了,腾飞了,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令世界刮目相看。就拿我来说吧,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过去,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他对记者继续说:“相信你的生活条件也不同程度有了提高和改善吧?!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再三强调狠抓‘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也有了提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奋斗目标。对于全国、全市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我和大家一样十分高兴。这也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嘛!”

  张老又说:“我们这一代人,当然包括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社会在前进,事业在发展,革命自有后来人;新一代的接班人,已经挑起了历史的重担,青出于蓝胜于蓝;新时代精英层出不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有了这么好的局面,我当然高兴,十二分的高兴!我今天还有两个高兴,一是意料之中的高兴,一是意料之外的高兴。所谓意料之中的高兴是指当年我们参加革命时,抱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并一直坚持这一信念,毫不动摇,如今中国革命果然成功了;所谓意料之外的高兴是指当年没有想到的事:当初参加革命,整天打仗,整年打仗,随时准备牺牲,但我活了下来;我有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当记者问及张老对年轻人、干部们有何意见或期望时,他的回答令记者多少有点意外:“我提不出意见,也说不出期望。因为我老了,不大出门,我对他们不了解,怎么能提意见呢?我相信他们会做得比我更好。”

  没有不负责任的表态,也没有官话套话,这大概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的可贵品质吧!

  记者问:“离休在家,一定不甘寂寞,做了不少好事吧?”张老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没有,没有。”

  

  果真如此吗?在我采访即将结束时,正好遇到张老所在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孔鑫秀,原来她是代表斜土街道准备在重阳节这天召开会议专门给张老过生日的。当她知道记者是来采访的,便赞不绝口地说:“张老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经常参加居民小区各项活动,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青少年教育工作,例如经常为小区文明创建工作出谋划策;为抗灾救灾、红十字会募捐;辅导青少年学生工作;为小区党校上党课……我们小区的居民都非常崇拜这位老红军战士,十分十分地喜欢他!”

  是啊,张亮1985年离休后,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二十年来,他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着上海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做了大量具体工作,真可谓宝刀不老、青春常驻!我们非常感谢他!我们为他骄傲!

  

  岁月沧桑演绎了昨天史诗,轻淡平和描述着今朝篇章。

  几天后的2004年11月15日,是张亮九十岁生日,我们衷心祝愿这位可爱可亲可信可敬的老红军战士、老寿星至少活到一百岁: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永葆革命青春,再续一名共产党员的激昂凯歌!

  (记者 孙国根)

发表评论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Y-zone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